镇定自若
镇定自若: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表面上都镇定自若,像往常一样精神饱满
镇定自若的近义词
- 从容不迫[cóng róng bù pò]-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行止舒缓得度,无急迫之态
 
- 从容自若[cóng róng zì ruò]-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进退举止自然冷静,错落有致
 
- 处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胸怀豁达,身处艰危或逆境不以为然
 
镇定自若的反义词
- 人心惶惶[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 仓皇失措[cāng huáng shī cuò]- 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形容心神不安、惊慌失措的样子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家的院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 心惊肉战[xīn jīng ròu zhàn]- 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同“心惊肉跳”。
 
- 心荡神驰[xīn dàng shén chí]- 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
 
-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 战栗失箸[zhàn lì shī zhù]-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
 
- 手足无措[shǒu zú wú cuò]-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指非常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臣所以凌兢受命,俯伏荷恩,心魂不宁手足无措。——唐. 白居易《谢蒙恩赐设状》
 
- 抓耳挠腮[zhuā ěr náo sāi]-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也形容高兴而不能自持的样子
 
- 措手不及[cuò shǒu bù jí]-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来不及处理潮水般的顾客使他们措手不及
 
- 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西游记》
 
- 狼狈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 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狼狈:又作“狼贝”、“狼跋”。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三国志.马超传》:“ , 闭 冀城门, 超不得入,进退狼狈。”现多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那提调狼狈不堪…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胆寒发竖[dǎn hán fā shù]- 形容恐怖之极。
 
-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胆颤心寒[dǎn chàn xīn hán]-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晋书.苻坚载记》:淝水之战,苻坚看到 东晋军队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十分恐惧。后用以比喻惊慌失措、猜忌敏感的心态
 
- 魂飞魄散[hún fēi pò sàn]-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魂魄都飞散了。比喻惊恐万状,吓得六神无主吓得庞统魂飞魄散。——《三国演义》
 
- 魄散魂飘[pò sàn hún piāo]-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 魄散魂飞[pò sàn hún fēi]-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魂飞魄散
 
- 其他反义词- 浅薄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