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 ↔骄傲自满。 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词语不耻下问】  成语:不耻下问汉语词典:不耻下问

猜你喜欢

  • 戴牛佩犊

    源见“卖剑买牛”。谓不事生产,专持刀剑尚武争斗。清严允肇《诸将杂感》诗:“戴牛佩犊经营苦,画井分疆部署劳。”

  • 管宁存祭礼

    《三国志.管宁传》:“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视荐馔馈,跪拜成礼。”后因以“管宁存祭礼”形容高士隐

  • 列宿

    源见“星郎”。喻郎官。唐杜甫《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清秋便寓直,列宿顿辉光。”【词语列宿】   汉语大词典:列宿

  • 啖蔗过尾

    同“啖蔗入佳境”。清黄遵宪《番客篇》诗:“啖蔗过蔗尾,剖瓜余瓜囊。”

  • 爱乌因屋

    同“爱屋及乌”。明徐渭《四声猿.女状元》三出:“如今人可讨爱乌因屋休承望,惟失火殃鱼你自当。”【词语爱乌因屋】   汉语大词典:爱乌因屋

  • 斗不挹酒浆

    《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此是《大东》末章第三、四句。意为:天上的北斗星啊,你空有斗的形状,却不能用来舀酒浆。《大东》小序云是讽刺困于役而伤于财的乱政。后因用为讽徒有其名、不堪

  • 五色花

    源见“梦笔生花”。喻绚丽多彩的才思和文笔。金元好问《贺德卿王太医生子》诗:“岳莲尽发三峰秀,梦笔惊看五色花。”

  •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的道路。西风:指秋风。 在秋风里乘着瘦马沿着古老的道路行进。 形容秋日旅途的凄清。语出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 伯乐识马

    参见:伯乐相马

  • 馁而之鬼

    《左传.宣公四年》:“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杨伯峻注:“馁,饿也。不其馁而,犹言不将饥饿乎,意谓子孙灭绝,无人祭祀之。”后因以“馁而之鬼”指不能享受祭祀之鬼。宋王禹偁《拟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