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坐榻无毡

坐榻无毡

毡(zhān沾),用兽毛砑成的片状物,可以防寒的用品。也作“坐客无毡”、“客无毡”、“割半毡”、“半毡”、“割毡”等,据江革的故事概括而来。江革,字休映,南朝梁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人。梁时任御史中丞、度支尚书等职。以敢于弹劾权贵,刚直廉洁见称。少时丧父,贫穷,好学不倦,南朝齐时入太学,被王融、谢眺所器重,曾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学士。有一次谢眺去探访江革,天正下雪,气候严寒,他见江革衣衫单薄,只坐在破絮单席之上,刻苦用功,嗟叹良久,于是脱下身上的短袄,又将自己所带的毡子割下半块一并送给江革充当卧具。后世常以此典形容士人贫寒苦学或对寒士的顾惜资助。

【出典】:

梁书》卷36《江革传》522、523页:“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眺雅相钦重。眺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rú如,短衣,短袄),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例句】:

宋·苏辙《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之一:“公田种秫全抛却,坐客无毡谁与钱。” 宋·黄庭坚《次韵张秘校喜雪》之一:“学子已占秋食麦,广文何憾客无毡。” 金·元好问《寄钦用》:“长门有赋人谁买,坐榻无毡客益寒。” 清·王士祯《题江辰六借书图》之一:“何人解似宣城守,手为江郎割半毡。” 清·吴雯《雨亭王公雪中旋斾喜成二十韵》:“袁安谁枉辙,江革尚分毡。” 清·毛奇龄《冬日过上海署故人任明府制衣衣我感赋》诗:“割毡何足赠江革,解襦不敢衣顾郎。” 清·黄景仁《得吴竹桥书趣北行留别程端立》:“半毡分谢眺,一塌下陈藩。”


【典源】《梁书·江革传》:“ (谢) 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 (ru),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南史·江革传》亦载。

【今译】南朝梁江革自幼聪敏,虽少孤贫而读书勤奋,上太学,举高第,深得谢朓等人器重。一次谢朓去探访江革,天正下雪,气候严寒,他见江革衣衫单薄,只坐在破絮单席之上,仍刻苦用功,不禁嗟叹良久,于是脱下自己身上的短袄,又将自己所带的毡子割下半块送与江革。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士人贫寒; 或形容顾惜寒士。

【典形】半毡、割半毡、客无毡、坐客无毡、坐榻无毡。

【示例】

〔半毡〕清·黄景仁《得吴竹桥书趣北行留别程端立》:“半毡分谢朓,一榻下陈蕃。”

〔割半毡〕清·王士禛《题江辰六借书图》之一:“何人解似宣城守,手为江郎割半毡。”

〔客无毡〕宋·黄庭坚《次韵张秘校喜雪》之一:“学子已占秋食麦,广文何憾客无毡。”

〔坐客无毡〕 宋·苏辙 《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之一:“公田种秫全抛却,坐客无毡谁与钱。”

〔坐榻无毡〕 金·元好问《寄钦用》:“长门有赋人谁买,坐榻无毡客益寒。”


猜你喜欢

  • 风胡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楚昭王)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作铁剑……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即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之精神,大悦风胡子。”风胡子简称风胡,亦作风湖,

  • 伐性刀

    源见“眉斧”。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唐白居易《寄卢少卿》诗:“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词语伐性刀】   汉语大词典:伐性刀

  • 白豕之归

    源见“辽东豕”。谓知识浅薄。《隋书.王贞传》:“怖甚真龙之降,惭过白豕之归。”

  • 一字五万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褚遂良问虞监(指虞世南,因官至秘书监,故称)曰:‘某书何如永师(指僧智永)?’曰:‘闻彼一字直钱五万,官(对君主、尊长的敬称)岂得若此?’”唐时僧人智永善书法,据说他的一个

  • 篾片花面

    清.余怀《板桥杂记》载:相传有个叫张魁的人,与妓院为邻,每日清晨都到妓院打扫屋宇,插花,点香,整理琴几。后来他生了病,有人在妓院门上贴一张条子道:“革除花面篾片一名张魁,不许复入。”篾片指旧时给豪门富

  • 乘轩者

    源见“乘轩鹤”。指鹤,喻指无功而受禄之人。清顾炎武《赋得老鹤万里心》诗:“何来千岁鹤,忽下九皋音。一自来凡境,摧颓已至今。临风时独舞,警露已长吟……多少乘轩者,知同一寸心。”

  • 麒麟楦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引张鷟《朝野佥载》:“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尔。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所谓麒麟楦,指的就是填塞麒

  • 赋柏梁

    同“柏梁赋诗”。宋刘筠《休沐端居有怀希圣》诗:“思君只欲倾家酿,待警同谁赋柏梁。”

  • 柴桑

    《宋书.陶潜传》载:陶潜晚年归隐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清赵翼《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嬴 博空题墓,归到柴桑孰舁舆?”亦借指陶潜。唐

  • 霁月光风

    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宋 陈亮《谢罗尚书启》:“霁月光风,终然洒落。”明 唐寅《忆秦娥.王守谷寿词》:“春台玉烛,霁月光风,翘首堪长啸。”参见“光风霁月”。见“光风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