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

原作“欲盖而名章”。形容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公元前511年冬,同鲁国接壤的邾国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滥城献给鲁国。左丘明评论说,名义的不能不慎重就象这样:有时有了名义还不如没有名义。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低贱,也一定也要记载地名,以此来记载这个人,终于成为不义,不能磨灭。因此君子行动就想着礼,办事就想着义;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不做不合于义而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不加记载,有人想要掩盖反而记下了名子,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出典】: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例句】: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清·王夫之《宋论·太宗》:“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


并列 弥,更加;彰,显著。本指想隐名埋姓,反而名声更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后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胡山源《散花寺》:“现在,她写了那一纸,又写这一纸,她不是~是什么!”△原为褒义,后为贬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文过饰非。 也作“欲盖而彰”。


【词语欲盖弥彰】  成语:欲盖弥彰汉语词典:欲盖弥彰

猜你喜欢

  • 前辙可鉴

    同“前车之鉴”。宋陈亮《与石应之书》:“惟兄勉之,无失朋友之望,前辙可鉴。”【词语前辙可鉴】  成语:前辙可鉴汉语大词典:前辙可鉴

  • 揭箧探囊

    源见“胠箧”。指偷盗。《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设狴牢之禁以防盗者,虽云固矣,而犹逾垣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见“揭箧担囊”。《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

  • 一雕挟两兔

    唐.郑处晦《明皇杂录》下载,唐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同为宰相,张、裴二人磬折而趋,态度谦逊,李林甫在中,轩骜不谦让,喜形于色,观者窃言“一雕挟两兔”。此事又见《新唐书.李林甫传》。后以“一雕双兔”为咏

  • 留文

    《史记.留侯世家》:“汉六年正月……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汉初三杰中萧何为相国,谥为文终侯。张良封为留侯。两人合称为留文。后遂用为咏美功

  • 骢马客

    同“骢马使”。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诗:“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词语骢马客】   汉语大词典:骢马客

  • 裂笛妙技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笛》:唐开元时乐师李谟吹笛技艺无双,一次随刺史皇甫政月夜泛舟越州镜湖,遇一老父。“老父曰:‘某少善此,今闻至音,辄来听耳。’政即以漠笛授之。老父始奏一声,镜湖波浪摇动,数迭之后,

  • 废蓼

    同“废蓼莪诗”。清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诗:“尸饔常并日,废蓼拟填沟。”

  • 既立

    源见“而立岁”。指三十岁。明徐渭《自书小像赞一》:“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以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词语既立】   汉语大词典:既立

  • 东门牵犬

    源见“叹黄犬”。借指平民家居的闲适生活。元陈孚《上蔡县驿》诗:“东门牵犬无穷乐,谁遣君侯不早归?”

  • 长堤帆影

    源见“锦帆天子”。指隋炀帝巡游。清 龙埰《芜城怀古》诗:“长堤帆影三千女,明月箫声廿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