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渐入佳境

渐入佳境

佳境:美好的境界。比喻事情逐渐转好,或比喻兴趣越来越浓。顾恺之(事迹见前“布帆无恙”条)多才多艺,尤以绘画为精。相传顾恺之喜欢邻居家的女儿,求之不得,便在墙上画其肖像,用针扎在画像的心口,那姑娘便患了心痛病,等她答应时,他暗中把针拔去,姑娘的病随即而愈。顾恺之不仅才华出众,画艺精湛,还有一股痴劲,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桓温死时,有人问他:“你哭的样子桓温能看到吗?”他回答说:“哭声象巨雷一样能震开大山,泪象汹涌的大河一样注入大海。”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稍部吃起,渐渐吃到根部。别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如此吃法。他诙谐说:“渐入佳境。”

【出典】:

晋书》卷93《顾恺之传》2405页:“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例句】:

宋·葛胜仲《次长清寺》:“松筠引幽步,以渐入佳境。” 明·吴承恩《西游记》82回:“长老携着那怪,步赏花园,看不尽的奇葩异卉。行过了许多亭阁,真个是渐入佳境。” 清·李汝珍《镜花缘》38回:“今日忽然现出‘若花’二字,莫非从此渐入佳境?——倒要留意了。”


述宾 逐步进入最佳境地。比喻境况逐渐变好,或兴味渐浓。语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西游记》82回:“行过了许多亭阁,真个是~。”△褒义。多用于表示处境好转或兴味渐浓。→枯树逢春 柳暗花明 ↔每况愈下。也作“渐至佳境”。


【词语渐入佳境】  成语:渐入佳境汉语词典:渐入佳境

猜你喜欢

  •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再:两次,第二次。 一次已经过分,难道还可以有第二次吗? 多用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即不可一错再错。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岂可再乎?”《晋书.列女传.吕纂妻杨氏》:

  • 七步师旋

    《尚书.周书.牧誓》:“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据传说,周武王

  • 翰墨三馀隙

    源见“三馀”。谓抓紧空闲时间从事写作绘画等。唐杨炯《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 吞毡

    源见“苏武节”。表示坚贞不屈。苏曼殊《落日》诗:“谁知北海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词语吞毡】   汉语大词典:吞毡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尽。 要使千里风光尽收眼底,只有再上一层城楼。 表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常用作催人向上进取之语。 语出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峡《“

  • 唯唯诺诺

    卑恭顺从之意。韩非子认为,臣下对于君主构成威胁有八个方面,其中第二种叫做“在旁”。什么叫在旁,就是那些整天凑集在君主身旁的倡优侏儒和伺候君主生活起居的人。他们对于君主有命则应,有问则对。即使君主不说话

  • 九日移

    源见“羿射九日”。借指除去祸害,灾难不作。唐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之一:“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

  • 舜风

    同“南风”。唐张锡《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 长卿壁

    同“长卿四壁”。宋林逋《和酬杜从事题壁》诗:“寥然长卿壁,题赠比兼金。”

  • 潘郎鬓雪

    同“潘安白发”。清蒋敦复《莺啼序.题顾澹园移春图》词:“潘郎鬓雪,画里青娥,付镜中白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