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出极细微绒毛,比喻微小事物。此典指韩信称赞刘邦率军西进,一路上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后以此典比喻军队纪律严明;又比喻为人清正廉洁。在萧何再三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便问计于韩信。韩信分析了楚项羽、汉刘邦双方之形势,指出:项羽不仅性情暴躁、眼光短浅、用人不能放手;而且,对军队不能约束。项羽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受到极大摧残和损害,百姓因此十分不满。项羽表面看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容易打败。自从汉王您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丹江上,古代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没有丝毫侵犯百姓利益,废除秦朝苛刻法令,与秦地百姓立约,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称王的。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2页:“大王之入武关,秋豪(通“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肃,秋毫无犯。”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2折:“老夫一生公正廉直,与人秋毫无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回:“我与民秋毫无犯,哪得财物与他?”


主谓 秋毫,动物在秋天所新换的绒毛。非常微小的东西都不侵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毫不骚扰、侵犯。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褒义。用于形容正义军队。↔烧杀抢掠 洗劫一空 鸡犬不留。也作“秋毫不犯”。


一丝一毫都不侵犯谓之 “秋毫无犯”,喻军纪严明。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可谓 “秋毫无犯”。一针一线都是小而贱之物,“秋毫”犹此。

“毫”谓细毛,人体上即有无数 “毫毛”。

为什么说 “秋毫”呢?

“秋毫”指鸟兽在秋季新长出来的细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 《四书集注》: “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言毫末纤小,不易察见。 “秋毫之末”比喻极为纤小之物。“明察秋毫”则谓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因此,“秋毫”引申为纤小、细微之义,比喻一针一线等小而贱之物,所以 “秋毫无犯”即谓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侵犯,比喻严明的军纪。

“沛公入关,秋毫无犯”( 《汉书·高帝纪》) ,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忠谏,与百姓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史记·淮阴侯列传》) 。


【词语秋毫无犯】  成语:秋毫无犯汉语词典:秋毫无犯

猜你喜欢

  • 五咏

    同“五君咏”。元周权《夏日访黄府尹席上次黄德厚韵》:“千篇已羡奴岛 可,五咏未许馀山 王。”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极为勇敢的人,不鲁莽从事,表面却似懦怯;极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表面却像愚笨。语出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清.谭嗣同《治言》:“观乎昆阳之

  • 凤律

    源见“伶伦凤律”。指音律。《乐府诗集.周郊祀乐章》:“乐鸣凤律,礼备鸡竿。”宋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日丽鸡竿矗,天旋凤律新。”【词语凤律】   汉语大词典:凤律

  • 玉容寂寞泪阑干

    玉容:指美女的面庞。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形容年轻女子愁容满面,眼泪纵横。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元.关汉卿《望江亭》一折:“我为甚一声长叹,玉容寂寞泪阑干。

  • 尻舆浸假

    同“尻轮神马”。宋廖行之《沁园春.和苏宣教韵》词:“何以忙中,尻舆浸假,邀取三彭同载游。”

  • 伊吕

    《汉书.刑法志》:“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伊吕是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吕尚合称,他们二人都是辅佐帝王的大臣。后遂用为辅弼重臣之典。清.方文《田居杂咏》诗:“幸而遇明主,伊吕伯仲间。”【词语伊

  • 江山之助

    谓壮丽的自然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文思诗兴,写出好的作品。《新唐书.张说传》:“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惋,人谓得江山助云。”【词语江山之助】  成语:江山之助汉语大词典:江山之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天成:天然形成。 意谓诗文贵在自然,非人工雕琢面成。语出宋.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阮芸台宫保于江西百花洲集一对云:‘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

  • 水田衣

    和尚穿的袈裟的别称。袈裟是集许多长方形布块缝制而成,宛如一块块水田,故称“水田衣”,又称“稻田衣”,“田相衣”。清代钱大听《十架斋养新录》卷十六:“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代杭州刺史卢

  • 色如死灰

    形容面色惨白。《庄子.盗跖篇》:“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如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见“色若死灰”。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词语色如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