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蜀

三蜀

①秦灭蜀国置蜀郡,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本一蜀国,称为三蜀。辖地相当今四川中部,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及云南金沙江下游以东,会泽以北地区。西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刘逵注: “三蜀,蜀郡、广汉、犍为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②唐代三蜀指东川、西川及汉川。《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王宗涤对王建曰:“三蜀略平,大王听谗,杀功臣可矣。”胡三省注:“东西川及汉川为三蜀。”


秦灭巴、蜀置巴郡、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两郡地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四川省中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宣威市以北及贵州省西北地区。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猜你喜欢

  • 天平渠

    即万金渠。在今河南安阳县及河北临漳县境。《魏书·地形志》 司州邺县:“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今世号天平渠。”

  • 香茗山

    一名茗山。在今安徽太湖县东南三十八里。《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茗山 “在太湖县南五十里。莲花峰东北有梅福炼丹处”。《方舆纪要》 卷26太湖县 “新寨山” 条下: “又县南三十里曰香茗山,上产硃砂

  • 功德寺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西。创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初名大承天护圣寺。明宣德二年(1427)重修后,改名功德寺。

  • 仁和县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置,与钱塘县同为杭州治。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宋为临安府治。元为杭州路治。明、清为杭州府治。1912年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古旧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

  • 永平驿

    明置,在今云南永平县东。《方舆纪要》卷118永平县:永平驿“在县治东五里”。

  • 城月水

    即今广东遂溪县西南城月水。《清一统志·雷州府》 “武乐水” 条内: “城月水,源亦出螺冈,东流合武乐水,由库竹港入海。”

  • 柳池镇

    北宋置,属武连县。即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四十里柳沟镇。《宋史· 王继恩传》: 淳化五年(994) 镇压李顺义军,“平剑州,进破贼五千于柳池驿”。即此。清置柳池沟驿。在四川省三台县北部。面积20.79平方千

  • 太甲山

    在今江西玉山县北。《舆地纪胜》卷21信州:太甲山“在玉山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玉山县: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岩奇秀,溪水流出,其声

  • 苍陵堰

    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方舆纪要》卷50汝阳县“贾侯渠”条下:“又城西南有苍陵堰,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顷。今废。”

  • 刘老涧

    在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淮安府一》:刘老涧“长二十余里,分泄运河异涨之水,下入六塘河。向无子堰,每致漫溢民田。本朝乾隆十一年建筑,二十七年疏浚,并建九孔石闸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