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工堰
①在今河南光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千工堰“在县城西。绕城而东,凡数十里,为众水所汇。嘉靖五年邑令王室筑石障水,负郭数千亩皆资以溉。自是修筑不一。万历十二年,复增修之。寻废”。
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③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清一统志·郧阳府》:千工堰“在郧西县西北十五里。明洪武初筑。水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明洪武初筑。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源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①在今河南光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千工堰“在县城西。绕城而东,凡数十里,为众水所汇。嘉靖五年邑令王室筑石障水,负郭数千亩皆资以溉。自是修筑不一。万历十二年,复增修之。寻废”。
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③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清一统志·郧阳府》:千工堰“在郧西县西北十五里。明洪武初筑。水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明洪武初筑。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源出黑龙潭,溉田千余亩。
在今甘肃定西县东。峰峦陡峻,纤回难上。驿道经其上,曲折上下约四五十里。其顶名清凉山。《方舆纪要》 卷59巩昌府安定县: 青岚峪 “在县东三十里。山多岚气”。
①东晋永和七年 (351) 析苍梧县置,属广州。治所在临允县 (今广东新兴县南)。南朝宋移治南兴县 (今新兴县东北),齐移治博林县 (今高要市西南),梁移治新兴县 (今新兴县)。隋开皇时废。②南朝梁承
民国置,即今山东商河县东北龙桑寺镇。民国《商河县志》卷2:龙桑寺“在城东三十里”。镇因寺名。在山东省商河县东北部。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龙桑寺,人口 1000。传新莽末刘秀兵
在今江苏苏州市五卅路南端,跨十全河。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等诗句。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舰长礁,位于半月礁东北23海里。为一长3.3公里、宽约1.8公里的礁平台。有若干礁石露出,西北角有礁石出水达1.2米。中国渔民向称石龙。1935年公布名称为无劳加比丹礁。194
三国魏置,治所在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市老城)。西晋后废。
在今河北唐县西,唐河支流。《水经·滱水注》:马溺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径伏亭。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即中东铁路长滨段。自今吉林长春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全长240公里。今为京哈线的一段。自吉林省长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长242千米。现为哈大铁路最北段。
即今湖南耒阳市西南二十四里小水铺。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耒阳县图:县西南有小水。
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五十二里汤头镇。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东北有汤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