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佛寺

大佛寺

①即大慧寺。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外魏公村。

②又名定明院、南禅寺。唐建,在今四川潼南县西五里定明山大佛岩。《舆地纪胜》卷155遂宁府:定明院“在青石县三里。唐咸通中建。前依岩石,大像高八十尺。下临江流。僧德修为阁五层以覆之”。按:青石县为遂宁县之误。依山所凿大佛坐像一尊,高27米。寺石壁有宋、元、明历代名人题记、诗刻。与乐山大佛、荣县大佛誉为川省三大佛,称潼南大佛。

③即凌云寺。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上。《明史·明玉珍传》:元末,完者都以明玉珍据重庆,“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即此。

④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唐建。元末,明玉珍据重庆,元兵屯大佛寺,为明玉珍所攻破。即此。

⑤在今陕西彬县西二十里。唐建。原名应福寺,北宋熙宁元年(1068)改名庆寿寺。 《清一统志·邠州》:庆寿寺“在州西二十里。唐建。有佛像坐石岩下,高十余丈。俗名大佛寺”。大佛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旧名迦叶如来寺。又名宏仁寺。俗称卧佛寺。在今甘肃张掖市城内。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明、清屡有修缮。现存大佛殿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楼两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七间。正中塑释迦牟尼涅槃像。大佛身长34.5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楼壁绘西方极乐世界。是甘肃省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


(1)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南明山。原名宝相寺。大殿依山崖建造,正面外观5层,内有依崖雕成的弥勒佛一尊。石佛于南朝齐永明四年(486年)开雕,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完成。主持者历护、淑、祐三僧,世称三生石佛。佛作全跏趺坐式,高13.32米,两手心向上交叠于胸前。原为立像,后人用条石砖块砌成双膝,改作现状。寺附近有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圆寂处、千佛岩石窟等古迹和狻猊石、隐鹤洞、濯缨石、锯开岩、石棋坪等风景点。(2)在陕西省彬县城西10千米。原名应福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改名庆寿寺,俗称大佛寺。依山凿窟造像。除有唐贞观二年(628年)的大佛窟造像题记外,其他许多造像,应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约21米,高30余米,倚岩雕趺坐释迦牟尼大佛一尊,两侧侍立二菩萨。大佛高24米余,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型雄伟匀称,雕饰端严富丽。菩萨各高15.6米。佛、菩萨背光雕出坐佛7尊、飞天19个。窟前有楼3层,高50余米。自佛窟西侧狭窄的石级而上,进入俗称罗汉洞的窟群,共有面北排列的4个小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壁面有浮雕经变故事多幅及唐宋以来的游人题刻。向东为千佛洞,共3窟,窟内除造像外,并雕有300多幅人物画像。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大佛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在甘肃省张掖市内西南隅。原名迦叶如来寺,又名宏仁寺,旧名卧佛寺。因寺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现存主体建筑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两层重檐歇山顶,高20米,面阔9间49米,进深7间25米,面积1370平方米。四周木构廊庑。正壁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泥塑中空,金妆彩绘。身长35米,肩宽7.5米,姿态恬静安详,线条柔和丰满,比例匀称适度,是现存国内最大的泥塑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优婆夷、优婆塞塑像分立大佛头前和脚前。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四壁和二层板壁上绘壁画,共逾530平方米。除金刚外,多为佛教题材、天女、西游记故事等。门上正中悬“无上正觉”木匾,指佛觉行已达最高境界。是甘肃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殿后有藏经阁,保存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颁赐给大佛寺的佛经,计3584卷,是省内最完整的一部。近年在藏经阁夹墙发现500多年前的佛经 6000 多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在今四川省犍为县东南。唐建。元末明玉珍遣兵攻嘉定,破元军所据大佛寺,即此。(5)即“隆兴寺”。

彬县大佛寺造像


猜你喜欢

  • 香林寺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北二里。清 《日下旧闻考》卷114引 《盘山志》: 香林寺 “翁同、鹅泉流峙左右,蓟亭之胜概也”。又引明冯有经 《重修香林寺碑略》称: 香林寺 “创自汉,缮于唐,迨明正统尝葺治焉”。②

  • 清水港

    即今河南正阳县南清水河。《方舆纪要》卷50真阳县: 清水港在 “县南四十里。源出确山县之横山。县南二十五里有闾河,亦出确山县界。县南诸小水,俱附二河东流入于淮”。

  • 永定军

    北宋景德元年(1004)改宁边军置,治所在博野县(今河北蠡县)。天圣七年(1029)改为永宁军。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改宁边军置,治博野县(今河北蠡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蠡县、博野县等地。天圣七年

  • 安习州

    元置,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南。明洪武十二年(1379)废。元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武篆。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废。

  • 尖石砦

    在今甘肃武都县北。《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元年(934),“雄武节度使张延朗将兵围文州,阶州刺史郭知琼拔尖石寨”。即此。

  • 六门陂

    即六门堤,亦名鹿门堤。在今河南邓州市西三里。《水经·湍水注》:“湍水又径穰县为六门陂。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也。溉穰、新野、昆

  • 雅尔堆宗

    又作雅堆宗、牙堆宗。治所在今西藏乃东县东南亚堆。“雅堆”,藏语意为 “亚龙” 沟的上部、上亚龙。

  • 耿家桥砦

    即今河北宁晋县南五十里耿庄桥镇。清《畿辅舆地全图》 宁晋县: 耿家桥砦在 “县东南五十五里”。

  • 琴水桥

    在今广西壮上林县东北。明万历中置巡司于此。

  • 茶山路

    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茶山路 “在府西南十里。其地有大墩、小墩,连绵簇拥。相传唐时湖、常二州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由此往返,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