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目山

天目山

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寰宇记》卷130泰州海陵县:“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舆地纪胜》卷40泰州:天目山“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玉璧三十六”。

②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水经·渐江水注》:桐溪“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元和志》卷25: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道书》以为第三十四洞天。山有东天目、西天目之分。

③即大木山。亦作天木山。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元和志》卷21桐柏县:“天木山,俗名天目山。”

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寰宇记》卷86奉国县: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天溪洞,葛仙翁修道之山”。


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西接皖南山地,长130千米。有东、西两峰,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由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等构成。东、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被称为天目。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森林茂密,盛产毛竹,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并有古老、稀有树种。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山清水秀,飞瀑流川。名胜古迹有禅源寺、狮子口、玉溪桥等。


猜你喜欢

  • 雍渝

    即雍榆。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瓮城。《春秋》: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 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宋元人注: “榆,《公》、《谷》 作渝。雍榆晋地,汲郡朝歌县东有雍城。《郡邑志》: 黎阳县有雍城

  • 摇把峒长官司

    明宣德三年 (1428) 置,属东乡五路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南。清初废。明宣德三年(1428年)置,治今湖北省咸丰县南。清初废。

  • 从化县

    ①唐永贞元年(805)改淳风县置,属横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北七十里镇龙江东岸古城村。北宋开宝五年(972)废。②明弘治二年(1489)析番禺、增城二县置,属广州府。治所在横潭村(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横

  • 米脂砦

    即今陕西米脂县治。《宋史·地理志》绥德军米脂砦:“本西夏砦。元丰四年收复,为米脂城。后复为砦,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祐四年,给赐夏人。元符元年收复,仍赐旧名。”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米脂

  • 马谷山

    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六十里大山庄附近。《方舆纪要》卷13庆云县:马谷山在“月明沽东,俗谓之大山。多石无树木, 中有洞,深广二丈余”。光绪《山东通志》卷23:“山西南半麓有洞, 广二丈余,深不可测。相传古有

  • 阿喜汛

    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清设打喜汛。

  • 灵关百户所

    明置,属天全六番招讨司。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

  • 苦法

    即今伊拉克巴格达南纳杰夫。《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苦法”。

  • 鱼梁洲

    又作渔梁洲。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南岘首山东北侧。《水经·沔水注》: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即此。

  • 金珠鄂佛罗站

    亦作金州鄂佛罗站,又名哲松站。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金珠乡。《清史稿·地理志》:吉林府北有 “金珠鄂佛罗”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