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朴遗址
在今河南郏县西四十六里太朴寨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米。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出土大量陶器,有鼎、罐、纺轮。石器有斧、凿、镰等。1953年春出土春秋青铜器一百九十余件,其中有鼎、甗、盘、罍、方壶等。有的还刻有铭文。时代早于新郑出土的同类器物,为研究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今河南郏县西四十六里太朴寨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米。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出土大量陶器,有鼎、罐、纺轮。石器有斧、凿、镰等。1953年春出土春秋青铜器一百九十余件,其中有鼎、甗、盘、罍、方壶等。有的还刻有铭文。时代早于新郑出土的同类器物,为研究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亦名席帽溪堡。北宋元丰五年 (1082)置,属乐共城。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宋史·蛮夷传四》: 元丰五年 (1082),“筑乐共城、江门砦、梅岭、席帽溪堡,西达淯井,东道纳溪,皆控制要害”。不久废。
元至顺二年(1331)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景迈(今泰国北部清迈)。领蒙庆府、木安府、孟杰府及孟绢路,辖境约当今缅甸南垒河以南的景栋地区,泰国北部清莱府和清迈府等地。明洪武二十四
北宋置,在今浙江杭州市北。《清一统志·杭州府》:江涨桥镇“在仁和县北九里。有桥跨官河。明洪武中设税课司”。古镇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武林门北。
即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良田镇。清置巡司于此。
东魏武定二年(544)置,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伊川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市及伊川、嵩县、汝阳等县地。北周废。东魏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汝州等县市一带。北周
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百七十里。《元和志》卷33飞乌县:飞乌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县以山名。《寰宇记》卷82飞乌县:“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又有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回二里。又山在县东,重峦峻削,二山相
亦作改金、街津屯。因山得名。即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街津口赫哲族乡。清光绪 《吉林通志》卷55: “街基地方,一名街津,属三姓,富克锦城之东,距城三百里。” 赫哲人世代居此,以盛产鳇鱼著称。集镇名。在吉
即傍佳施栏。在今菲律宾吕宋岛西部蜂牙丝兰。《明史·外国列传》:“冯嘉施兰,亦东洋中小国。永乐四年八月,其酋嘉马银等来朝,贡方物。”
即今山东青州市之北阳河。源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九回山,东北流径城北,又东北径寿光县西,又北入清水泊,即古浊水。亦谓之绳水。《水经·淄水注》:“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清一统志·青州府二》:“古谚所谓‘
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错河。《水经·鲍丘水注》: 洳水 “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民国 《平谷县志》 卷1: 洳河 “俗呼为错河,源出怀柔丫髻山入平谷西北境,下与泃河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