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东县
1941年3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栖霞县东部析置,治马连冢 (今山东栖霞县东北马陵冢)。1953年7月撤销,并入栖霞县。
旧县名。又称栖东行署区(县级)。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栖霞县东部析置。以位县东得名。先治康家村(今山东栖霞市东南),1945年迁治马连冢(今栖霞市东北马陵冢)。1953年撤销,仍并入栖霞县。
1941年3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栖霞县东部析置,治马连冢 (今山东栖霞县东北马陵冢)。1953年7月撤销,并入栖霞县。
旧县名。又称栖东行署区(县级)。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栖霞县东部析置。以位县东得名。先治康家村(今山东栖霞市东南),1945年迁治马连冢(今栖霞市东北马陵冢)。1953年撤销,仍并入栖霞县。
在今江西崇仁县南。《舆地纪胜》卷29抚州:玉田“有玉田观。在崇仁县。即晋萧子云种玉之地”。《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崇仁县: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梁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平溪长官司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清雍正五年(1727)改置玉屏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属湖广都司。隆庆中尝移思州
在今贵州普安县西。《清一统志·兴义府》 “泥腊哨” 条下: “又西有板桥哨、革纳哨,皆戍守处。”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贞观十七年 (643) 废。长安三年 (703) 复置,神龙元年 (705) 又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广德军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广德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二县地。明初改为广德直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广德军置,治广德县(今属安徽)。属江浙行省
即今山西阳城县北大宁。1942—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置阳北县治此。集镇名。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南部。属三才镇。人口1230。明崇祯二年(1629年)福建福州府甘蔗园村姓刘人家来此定居。因建村在大
西周时封国。在今山东东平县东鄣城集。《春秋》: 庄公三十年 (前664),“齐人降鄣”。杜注:“东平无盐县东北有鄣城。”古国名。春秋小国,姜姓。后灭于齐。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北障城。《春秋》庄公三十年(
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东善桥乡。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5《城厢》:有“东善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东善桥,人口 1600。镇以桥名。1949年为东善镇,
元至正末改白泥等处长官司置,治所即今贵州余庆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白泥长官司。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等处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余庆县。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三十六里。《清一统志·陈州府一》: 钟镇仓 “相传魏钟会屯兵于此。明初设仓贮粮。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