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汉源县

汉源县

①隋仁寿四年(604)升汉源镇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北四十里九襄镇。《元和志》卷32汉源县:“因汉川水为名。”大业初属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为登州治, 九年(626)属雅州,贞观二年(628)属巂州,永徽三年(652)复属雅州,大足元年(701)为黎州治,神龙三年(707)复属雅州,开元四年(716)又为黎州治,天宝初为洪源郡治,乾元初复为黎州治。贞元中移治今汉源县北清溪乡。明洪武五年(1372)废。1914年改清溪县复置, 属四川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改属西康省,1950年迁治于今九襄镇。1952年又迁今治富林镇。1955年仍属四川省。

②唐置,属成州。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北。宝应元年(762)没入吐蕃。《清一统志·巩昌府二》:汉源废县,“《旧志》: 以近西汉水源, 故名”。


(1)古县名。唐置,治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属成州。宝应元年(762年)废。(2)今县名。在四川省中部偏西南。属雅安市。面积 2172.6 平方千米。人口34.9万。辖8镇、32乡(含4彝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富林镇。以汉川水(今流沙河)源于境内,故名。隋仁寿二年(602年)置汉源镇。大业元年(605年)置汉源县,治今县西清溪镇,属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阳山县。仪凤二年(677年)析置大渡、飞越两县。长安二年(702年)省大渡入飞越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阳山名通望县,均属黎州。五代前蜀省飞越县入汉源。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省通望县入汉源。明初县省,置黎州长官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升安抚司,十五年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降安抚司为千户所。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置清溪县,属雅州府。1914年复名汉源县,属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0年连治九襄镇,属西康省雅安专区。1952年迁治富林镇。1955年属四川省雅安专区,1968年属雅安地区,2000年属雅安市。地处川西南山地,北有大相岭,南有小相岭。大渡河由西向东,流经县境中南部,流沙河北来,于富林镇南入大渡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及豆类。有锰、钴、菱镁、铅、锌、磷矿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制革、建材、食品、酿造等。产梨、苹果、柑橘,以汉源雪梨、芸豆著称。所产花椒历称“贡椒”。成昆铁路经县境东南缘。川云公路西线及乐西、峨汉公路纵横境内。古迹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富林文化遗址、九襄石牌坊及明石刻“山横水远”等。


猜你喜欢

  • 戛赖驿

    在今云南陇川县东北。明正德 《云南志》卷14陇川宣抚司: 有戛赖驿。

  • 召石山

    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寰宇记》卷20文登县:“《三齐略记》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清光绪《登州府志》谓召石山在成山之东。《山东通志》谓召石山与成山本为一山。

  • 瓜州西平监军司

    简称西平监军司。西夏置,治所在瓜州城(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元废。

  • 兰口

    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兰口镇。旧属河源县,明、清置巡司于此。

  • 北岩寺

    在今四川达川市西北凤凰山。《清一统志·绥定府二》:北岩寺“在达县西北凤凰山。宋建。境幽地胜,人多游览”。寺始建于唐,宋曾改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末毁,明宣德中重建。清又多次改修。

  • 东西嘉梁州

    唐置,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附近。后废。唐置,治今四川省小金县附近。后废。

  • 四安山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泗安镇。《舆地纪胜》卷4:四安溪“源出四安山”。《方舆纪要》卷91长兴县:四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四面平广”。故名。

  • 丽甘山

    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南。《寰宇记》卷85仁寿县:丽甘山“在县东二十里。按《图经》:昔有十二玉女于此山汲盐泉煎盐,以玉女美丽,其盐味甘为名。今灶迹尚存”。《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丽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

  • 利俗渠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二十三里。《新唐书·地理志》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

  • 南城

    ①又作南武城、武城。战国齐邑。在今山东平邑县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齐威王二十四年 (前333),威王曰: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 西汉置南成侯国。②河阳三城之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