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底镇

河底镇

即今河南洛宁县东北河底乡。民国 《洛宁县志》 卷1: “河底镇,在城东北六十里。”


(1)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北部。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底,人口 4000。 因处古金水湖底部,故名。1949年属阳泉市第二区。1953年析置苇泊、牵牛镇、任家峪三乡,1956年并设河底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2000年燕龛乡、东村乡并入。地处太行山中段丘陵区。产玉米、谷子、土豆、甘薯、蔬菜、苹果、核桃。有煤矿、钢铁、耐火材料、水泥等厂。特产铁茶壶、铁锅、瓷碗。清代铁币“咸丰通宝”在此铸造。白固铁路煤运专线经镇南部。公路通阳泉、平定、盂县等地。附近有明禅智寺古建筑。(2)在山西省闻喜县中东部。面积123.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底,人口 1420。 因位居南山诸水汇入美良川入口处、地势低洼而得名。1949年属第三区,1953年设南阳等三乡,1958年建河底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酒务头乡并入。主产小麦、棉花、蔬菜,盛产莲藕、芦苇。有造纸、陶瓷、沙石等厂。有公路通县城。纪念地有小寺头村闻夏战役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武唐亭

    即唐。又作棠。春秋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春秋》: 隐公二年 (前721),“公及戎盟于唐”。杜注: “鲁地。高平方与县北有武唐亭。”

  • 琼中县

    1948年置,属广东省。治所在今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中平镇南丘。1950年并入保亭县。1952年复置,治所在新市 (今县东北红岛乡)。后迁乘坡 (今县东南和平镇)。1959年迁治营根镇 (今琼中

  • 亳城市

    1948年江淮解放区由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安徽亳州市。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亳县。旧市名。1948年解放后由亳县城区设置,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区。1950年撤销,仍并入亳县。

  • 昌城

    ①战国赵邑。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十年 (256),“燕攻昌城,五月拔之”。即此。西汉置昌城侯国。②即昌国城。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昌城村。③在今河南南乐县南。《晋书·

  • 赤石矶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城外。清康熙《江南通志》卷11:赤石矶“在江宁县东南城外,长河东来有采石枕中流,居人竞种石榴花,每盛夏时缘堤岸灿若霞锦,为画舫欢游之所”。

  • 铁山

    ①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南。《明一统志》 卷3真定府: 铁山 “在临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其山石色如铁,因名”。②又称铁建山。在今内蒙古河套北阴山北麓。《资治通鉴》: 唐贞观四年 (630) 二月,“甲辰,李靖

  • 郻县

    又作邬县。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南。《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文帝封齐王舅驷钧为邬侯。 东汉改为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辛集市东南。属巨鹿郡。东汉改名为鄡县。

  • 义城台

    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北三十五里。《寰宇记》卷129霍邱县:“废义城在县北四十里。《地理志》云:宋高祖立,亦名三固县,后废县立戍。”《方舆纪要》卷21霍邱县:义城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高十丈, 广八十丈。亦

  • 流渠城

    一作流梁城。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八里。明嘉靖 《兰阳县志》 卷9: 流渠城 “在县东南八里宋养马圈,原有城池,俗呼为流渠圈子。弘治四年为黄河水淤平”。《方舆纪要》 卷47兰阳县: 流渠城 “旧亦为县治。

  • 睢水关

    在今四川安县西南睢水镇。《方舆纪要》卷67安县: 睢水关在 “县西四十里。南去汉州绵竹县四十五里。《志》 云: 关面山负水,平衍饶沃,其西三十里名绵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