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龙潭

白龙潭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明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石匣之东南,渡潮河十五里为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 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上有庙。”庙名龙泉寺。今于此建高30米、宽20米的大坝,水由坝上直泻而下,形成壮观瀑布。瀑布前方建有水电站。

②在今河北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李克用自将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

③即今辽宁绥中县东南白龙滩西小河。《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白龙潭“在卫东南七十里。南流入海”。

④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武当山北。《方舆纪要》卷79均州:白龙潭“在大和山北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 流为黑虎涧, 汇为白龙潭, 注于磨针涧”。

⑤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建水州:“白龙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龙泉。有桥跨其上。”

⑥在今云南鹤庆县北七里。《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白龙潭“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洞,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亦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漾、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仃蓄极深者曰大龙”。


(1)在今河北省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帅“李克用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2)在北京市密云县城东北3千米的龙潭山中。三面青山环抱,西临密云水库,自古即为风景名胜区。潭呈盆形,四壁陡峭,光滑可鉴,泉水注入深潭中,飞珠溅玉。自宋代起,此处建有下寺、龙泉寺、菩萨殿、大佛殿、五龙祠、关帝庙等寺观。清代又大规模扩建行宫。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均曾来此避暑,或拜天祈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龙潭古庙会,四方民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1990年后又建白龙潭度假村,分为别墅区、游乐区、登高区、果林区、狩猎区、文物古建筑区等部分,供中外游人度假观光。


猜你喜欢

  • 浮游岛

    一作蜉蝣岛。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北海中芙蓉岛。《元和志》 卷11掖县: 浮游岛 “在县西北四十里。遥望岛中海中,若蜉蝣然,故名”。

  • 森格尔池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纳伦西北之松克尔湖。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松库尔淖尔。

  • 安市州

    唐置,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后废。唐总章元年(668年)设安东都护府后置,治今辽宁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属安东都护府。后废。

  • 崔家集

    即今山东平度市西南五十四里崔家集镇。清道光 《平度县志》 有崔家集。

  • 小坑口隘

    即今浙江武义县北武义江东岸之范村。《方舆纪要》卷93金华府武义县:小坑口隘“在县北四十里。从小径可达府城”。

  • 宜兴卫

    明洪武二年 (1369) 置于宜兴州,后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十五里小城子。次年改为宜兴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治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属永平府。三年改为宜兴千户所。

  • 辟 (闢) 展城

    清雍正五年 (1727) 筑城。即今新疆鄯善县。《清一统志·吐鲁番》: 辟展 “傍崖为城,周里许,居民鳞接,商贾辐辏”。乾隆二十四年(1759) 置辟展办事大臣。三十六年 (1771) 增设辟展巡检。

  • 四渎津

    在今山东茌平县南古黄河上。北魏于此置四渎关,因四渎津为名。《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 自

  • 安乐山

    ①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宝塔山。宋《咸淳临安志》卷24余杭县:“安乐山在县东二里。高一百五步,周回五里。耆老云:钱氏之子于此筑庵,养疾而愈,故号安乐。”②又名合江山、少岷山、笔架山。在今四川合江县

  • 西吴寺遗址

    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四十八里西吴寺村东南。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1957年发现,1984年正式发掘。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以墓葬群为主。出土文物百余件。分三层:上层有大量陶制三足鼎, 以及簋、豆、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