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梁镇

石梁镇

①北宋置,属天长县。即今安徽天长市西三十里石梁镇。北周至唐初为石梁县治所。

②明置,属合肥县。在今安徽肥东县东北八十里梁兴集。《方舆纪要》卷26庐州府合肥县:石梁镇“在府东百二十里,接巢县界。有巡司戍守”。


(1)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西北部。面积121.7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石梁,人口 3530。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郑秀夫后裔郑石梁迁此,以名得之。1950年为石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6年置镇。产稻、柑橘、油菜籽等。特产“麻蓬春”大豆。有竹木加工、食品、罐头等厂。集市兴盛,历为附近物资集散地。公路通市区。中南部白云山景色秀丽,传为西汉张良隐居处。北部大考山有定光古佛寺。(2)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北邻新昌县。面积158.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龙皇堂,人口200。1992年合集云、太平、华峰、石桥、大同等乡置镇。以境内“石梁飞瀑”景点得名。地处海拔800余米高山盆地,常年多云雾。产毛竹、茶叶、蔬菜及中药材。所产天台山“云雾茶”为茗中珍品,小狗牛和乌药名闻全省。公路通县城。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境内。(3)在安徽省天长市西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石梁,人口 1830。因为北周石梁县治所,故名。1949年置石梁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设乡,1992年置镇。主产稻、小麦、油菜籽、棉花。有纺织、机械、玻璃、花炮、仪表等厂。白塔河水运可通木船。天滁公路经此。古迹有石梁古城遗址。


猜你喜欢

  • 玄武山

    亦作元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元和志》卷33玄武县: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玄武山,“《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 把都河堡

    明置,属榆林卫。即今陕西吴旗县北旧城子。《方舆纪要》卷61“永济堡”条下:把都河堡“在永济堡东四十里,亦名毕家梁”。

  • 良禾岭巡司

    明置。在今安徽祁门县西九十里良和。《明史·地理志》 祁门县:“西南有良禾岭巡检司,后移于苦竹港。”

  • 五花山

    ①即五华山。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七十里。《新唐书·地理志》:复州竟陵县“有五花山”。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方舆纪要》卷69涪州:五花山在“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

  • 绥平县

    金正大三年 (1226) 升绥平砦置,属绥德军。治所在今陕西子洲县西南淮宁河畔。元初废。古县名。金末升绥平寨置,治今陕西省子洲县南,属绥德州。元初废。

  • 造口驿

    即皂口驿。在今江西万安县东南皂口。《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万安县 “五云驿” 条下: 造口驿 “与造口巡司相近。《舆程记》,自五云驿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驿,又百里而历赣州府之攸镇驿,皆溯江之道也”。南

  • 析州

    即淅州。唐武德二年 (619) 置,治所在内乡县 (今河南西峡县)。贞观八年 (634) 废。北魏置,治析阳郡(治今河南省西峡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西峡、内乡县一带。永安初改置淅州。

  • 安铺市

    即今广东廉江市西南安铺镇。清光绪《高州府》卷10石城县:安铺在“县西南九十里。旧名暗铺”。

  • 和硕特东上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三县交界处。后迁今乌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牧地在青海东北岸。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南至柴吉,西至青海,北至乌尔肯

  • 桑泉县

    ①西魏恭帝二年 (555) 改猗氏县置,属汾阴郡。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南。北周复为猗氏县。②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蒲州。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四十里临晋镇。《元和志》 卷12临晋县: 桑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