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艾山

艾山

①在今江苏邳州市北。东魏于此置艾山县,以此山为名。

②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6胶州“铁橛山”条下:“艾山旁有天泽泉,即艾水之源也。”

③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南。《春秋·隐公六年》杜注:“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即此。一说在今山东临沂市西二十五里。

④在今山东栖霞县西北三十里。元于钦《齐乘》卷1:艾山在“栖霞西北三十里。山前温泉可浴”。《清一统志·登州府》:艾山“巑岏秀出,上产灵艾,光异凡种”。

⑤在今越南西北部山萝省东南境。《方舆纪要》卷112嘉兴州:艾山“在州之蒙县。面临大江。峭石环立,人迹罕至。山有仙艾,因名”。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中北部,栖霞市西北部与蓬莱、龙口两市界上。《大清一统志》:“北抵蓬莱,西连黄县(今龙口市)。巑岏秀拔,上产灵艾,光异凡种。”同名主峰在栖霞市西北,海拔814米。有东、西两耳山,东麓有温泉,以山名泉,俗称艾山汤。山多松树,产黄芹等药材。


猜你喜欢

  • 水鹭洲

    一作水陆洲。在今湖南长沙市西湘江中橘洲之尾。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围长沙,大破清军于此,向荣仅以身免。在湖南省长沙市西湘江中橘洲之尾。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长沙,大破清军,向荣仅以

  • 稗县

    即椑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南七十三里。一说在今日照市西北。东汉废。即“椑县”。

  • 柴禾淀

    在今河北雄县东南十余里。《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柴禾淀 “长三十里,白沟河诸水皆汇于此”。

  • 响水

    在今贵州盘县特区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21普安州: 响水 “水入石洞,声闻数里”。

  • 华林水

    即今江西奉新县南黄沙港。《方舆纪要》卷84奉新县“龙溪水”条下:华林水“发源华林山,至冯田渡,与龙溪水合,注于冯水”。

  • 百堠隘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白堠巡司“在大埔县东南六十里白堠隘。原名大产,明嘉靖中置于县南大产村,后迁黄沙,而司名未改。本朝嘉庆二十四年移此,改今名”。

  • 须昌县

    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西北十五里。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 封功臣赵衍为侯国,后仍为县,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属东平国治。北魏属东平郡。北齐移治须朐城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隋开

  • 腹里 (裏)

    元代对中书省直辖地区之称呼。《元史·地理志》: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其地相当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南、吉林、辽宁等省部分地区。

  • 南旺湖

    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约即 《水经·汶水注》 之茂都淀,为汶水所潴,后渐浅涸。明永乐中重修会通河,筑戴村坝,遏汶水西南流至南旺高地,围堤为湖,称为水脊,分南北流入会通河,规定七分向北,三分向南。湖初置时

  • 涟州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涟水县 (今江苏涟水县)。辖境相当今江苏涟水县地。贞观元年(627) 废。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 复置,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升为涟水军。唐武德四年(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