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州

象州

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治所在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村)。《新唐书·地理志》象州: “以象山为州名。” 大业二年 (606)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治所在武德县 (今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贞观十三年 (639) 徙治武化县 (在象州县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象州。辖境相当今广西象州、武宣等县地。大历十一年 (776) 移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南宋景定三年 (1262) 徙治来宾县蓬莱镇 (今来宾县东南蓬莱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象州路,治所还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大德后复降为象州,属广西路。明洪武二年 (1369) 省阳寿县入州,属柳州府。1912年改为象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因界内象山得名。大业二年(606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武德县(今象州县西北)。贞观十二年(638年)移治武化县(今象州县东北),大历十一年(776年)移治阳寿县(今象州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象州。辖有今象州、武宣两县地。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又移治来宾县(今广西来宾市东南旧来宾)。辖境又增今来宾市东部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象州路,大德后仍降为象州,治所复移还阳寿县(今象州县)。1912年降为象县。


猜你喜欢

  • 赤水前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赤水卫。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北层台乡。后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北。后废。

  • 永和乡

    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元史·地理志》大宁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

  • 黄举林山

    在今广东普宁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3普宁县: 黄峰林山 “在县 (治今洪阳镇) 东十里。其北有洪山”。

  • 石迪站

    又作石迪闻站。元置,故址在今吉林敦化市东北官地镇。元《析津志》天下站名:“唆吉正东微北百二十里,石迪。”

  • 佑清寺

    即今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门对面佑民寺。南朝梁天监年间建。《清一统志·南昌府》:佑清寺“在新建县治东。旧为上蓝禅院。唐马祖道一以梁葛鱏宅建。宋改能仁寺。明为永安寺。本朝顺治五年重建,改今名”。

  • 贵筑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贵州、贵前二卫改置,与新贵县同为贵阳府治 (后省新贵入贵筑)。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1913年移治息烽城,改名息烽县。1930年复改贵阳县为贵筑县,迁治花溪。1957年并

  • 建平侯国

    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东汉改为建平县。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永城市西南。三国魏为建平县。

  • 兴仁镇

    ①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东兴仁镇。旧属拜泉县。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明水县有兴仁镇。②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清一统志·赣州府二》:兴仁巡司“在雩都县东北一百里。旧名平头寨,路通闽广,当五洞七径之冲。宋绍

  • 梁水县

    ①三国蜀置,为梁水郡治,旋废。西晋永嘉五年 (311) 复置,仍为梁水郡治。治所即今云南开远市。南朝梁末废。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南宁州。治所在今云南江川县东南旧州。七年 (624) 为西宁

  • 伯夷叔齐墓

    在今河南偃师市首阳山火车站东北。相传这里是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隐居之地。在今郭坟村南大路旁保存一通高1.70米、宽0.65米的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九字,右边刻“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