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静安寺

静安寺

在今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原名沪渎重元寺,寺址在旧吴淞江下游沪渎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 (1216) 迁芦浦之沸井浜畔,即今址。今静安区即因静安寺而得名。


(1)古迹名。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初名沪渎重元寺。唐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原在(苏州河)北岸,因江潮泛滥,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移建芦浦沸井浜畔。元、明以后,屡修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多,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清末筑石栏,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阁”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惇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1984年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内有国内最大的玉佛,高3.87米,宽2.6米,重11吨。2003年12月山门(天王殿)改建竣工。依宋代“营造法式”设计,上、下两层,高12米,宽19.6米,底下一层采用花岗石料,上面一层为歇山式单檐古建木结构,采用柚木制成。汉白玉栏杆上雕有静安寺寺徽。(2)区片名。在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大致范围:乌鲁木齐北路以东、常德路以西、北京西路以南、延安中路以北的一片地区。南宋嘉定前,这里称西芦浦沸井浜,自嘉定九年(1216年)古刹静安寺由沪渎迁此后,渐称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辟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十一年始创静安寺庙会后,逐渐形成人口稠密、商业繁盛地区。为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之一。定为静安寺文化旅游区。有静安寺、静安公园等。

静 安 寺


猜你喜欢

  • 曲木城

    即曲沭城。在今江苏新沂市西。《梁书·武帝下》:普通五年(524)十月,裴邃等“攻魏建陵城,破之。辛已,又破曲木”。又作曲沐城。在今江苏省新沂市东南。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裴邃等攻魏,破曲木,即此。

  • 上洞江

    在今福建福州市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上洞江在马头江北岸,南岸又有下洞江。”

  • 同劳县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西。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东晋后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西。属益州郡。东晋后废。

  • 吕公堤

    北宋宣和时建,在今四川乐山市南,大渡河(青衣江)注入岷江处。为捍江水之堤。《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吕公堤“自三江门二水之会,连延不断,岸被啮。吕公由诚大筑此堤,府人德之,以字堤云”。

  • 大召营

    即今河南新乡县西二十里大召营镇。民国《新乡县续志》卷1:县西有大召营。

  • 隔蒲潭镇

    在今湖北云梦县南十八里隔蒲镇。《清一统志· 德安府》: 隔蒲潭镇 “在云梦县南,临涢水”。在湖北省云梦县西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隔蒲潭,人口5960。春秋时蒲骚地,因涢水相隔

  • 小隘岭

    在今安徽宿松县西北。《清一统志·安庆府一》:小隘岭“在宿松县西北八十里。岭脊与湖北蕲州交界,阻山临河,峭隘盘曲。明初,攻湖广元帅石良,由此岭通道蕲州”。

  • 猎德镇

    北宋置,属番禺县。在今广东广州市东猎德村。

  • 南广郡

    三国蜀汉延熙中置,属益州。治所在南广县(今四川筠连县西南)。后省。东晋李汉成汉时复置,领四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筠连、珙县、兴文及云南盐津、彝良等县地。南朝宋属宁州。梁以后废。三国蜀延熙年间置,治南广县(

  • 永水

    在今湖南永州市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81永州府零陵县:永水“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东北流入湘江。州以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