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渡
一名黑石。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洛水津渡处。《元史· 文宗纪》: 致和元年 (1328) 十月,“陕西兵至巩县黑石渡,遂据虎牢”。明于此置巡司。
古津渡名。在今安徽省霍山县西南。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陈得才部与清僧格林沁部决战黑石渡,即此。
一名黑石。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洛水津渡处。《元史· 文宗纪》: 致和元年 (1328) 十月,“陕西兵至巩县黑石渡,遂据虎牢”。明于此置巡司。
古津渡名。在今安徽省霍山县西南。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陈得才部与清僧格林沁部决战黑石渡,即此。
唐南诏的部名,属通海都督。在今越南莱州一带。南诏置,治今越南莱州附近,属通海都督府。
即今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积水潭、西海一带。《元史·河渠志》: “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元筑大都城,为解决都城漕粮而凿通会河,使运粮由南方直达积水
即寿峰寺。在今河北丰润县城南十余里车轴山峰顶。始建于辽重熙元年(1032),原为一层,后于重熙六年增至三层。阁左、右各建塔一座,现仅存西面的药师灵塔。现存阁为明代重建,共三层,全部用砖瓦筑成,无梁无寸
又作噶木布拉山、西昆仑山。在今西藏贡嘎县西,为通往浪卡子县的必由之路。清乾隆《西藏志·山川》:“甘不拉,即西昆仑山。路崎难行,途长九十里。”
在今广东江门市东北。清道光《新会县志》卷2:外海“在县东三十里。其水自北街口来合,诸水东通香山,北通顺德,南通厓门”。
即歹补。今云南会泽县东南待补镇。彝语“待” 为山,“补” 为庙,意即山中有庙的地方。
在今河南禹州市东。《方舆纪要》 卷47禹州: “清颍古驿在州城东。”
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北六十里。矿藏主要有铅、锌、金、硫磺。宋代始开采白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收归官办,以开采铅锌著名。
即今湖南永顺县北毛坝乡。洪宪元年(1916)《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永顺县北有毛坝。
在今安徽天长市西。《方舆纪要》卷21天长县:平原桥“在县西九十里,西北通盱眙,东南通六合,为往来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