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列大夫

列大夫

爵名。①一说即中大夫。春秋战国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管子·揆度》:“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虎之皮,卿大夫豹饰,列大夫豹憺。”戴望注:“列大夫,中大夫也。”② 即汉朝“公大夫”。爵第七,又称“七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赐爵列大夫。”③众大夫统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1、即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刘向《荀子目录》:“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七国考》:“列大夫,即赐列第为上大夫也。”

2、爵名,即秦汉二十级爵的第七级公大夫。《史记·樊哙列传》:“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注:“文颖曰:即公大夫,爵第七。”

猜你喜欢

  • 县人

    官名。周朝置。县属官吏。《左传·昭公四年》:“县人传之。”杜预注: “县人,遂属。”孔颖达疏: “《周礼》‘五县为遂’,是县为遂之属也。”官名。春秋时鲁国设置,县指县鄙,非郡县之县,是一种小邑。《左传

  • 进勇副尉

    宋朝无品武阶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改效用兵甲头置。位在守阙进义副尉下、同进勇副尉上。

  • 官名。即突厥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十部每部首领“设”。

  • 大司工

    官名。春秋时期始见。又写作“大司政”。同“大司空”。《召叔山文簠铭》: “郑伯大司工召叔山文作旅簠。”详见“大司空”。

  • 僧正司

    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元朝始设于各州,掌理僧尼词讼。凡遇僧尼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僧正。武宗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遂废。明洪武十五年(13

  • 熙明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显谟阁待制置,旋复旧名。参见“显谟阁待制”。

  • 上卿

    ①传说夏、商、周高级执政官或爵位名。王室与诸侯国均置。至春秋初期仅有上、下之别。后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位列公之下,卿之首。诸侯国次国之于大国,上卿相当其中卿,中卿相当其下卿,下卿相当其上大夫; 小

  • 内仆局丞

    官名。即内仆丞。

  • 南部尚书

    官名。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置,尚书省南部曹长官。初员一人,后以南方州郡数量最多,权重政繁,故设员二人或二人以上。崔逞曾以此职录尚书三十六曹事。除管理南方州郡事务外,还统兵南进。多由本部属官迁任

  • 大都留守

    官名。元朝置,正二品,五员,大都留守司长官。下设同知二员,正三品; 副留守二员,正四品; 判官二员,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