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计大夫
官名。即比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比部郎中。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比部郎中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参看“都部郎中”条。
官名。即比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比部郎中。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比部郎中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参看“都部郎中”条。
官名。渤海国左六司忠部属官,位卿之下。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守护宫城殿位。其佐官有同提举。见《金史·百官二》。
即五等爵:公、侯、伯、子、男。详“五等爵”条。
即“宗子录”。参见“宗子正”。
官名。参见“左副都御史”。官名。明始置,与左副都御史同为都察院的佐官,秩正三品。清沿置,无固定员额,不预都察院事,仅作为巡抚的兼衔,在其辖境内于行政权之外可兼行监察权,以表明其地位之特殊。参见“都察院
官名。北周置,见《周书·邵惠公颢传·孙亮附传》。掌畜牧牛马之事。
武官名。明置, 见“京卫”。
参见“兵部左侍郎”。
官名。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统称,隶光禄勋所属五官中郎将,主更值执戟,宿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凡指五官中郎将所属的郎官。如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其俸分别为比六百石、比四百石,比三百石;
官名。明朝宦官御前近侍之一,品级虽然不高,但因系皇帝近侍,地位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