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督区

都督区

东晋南北朝时期都督所统辖的区域。东汉末年军事扰攘,于是有都督制度的兴起。都督本为统军而设,然而在军事时期都督既握军权,势必凌驾于刺史之上,干涉民刑诸政。自西晋末年起且例兼治所之州刺史,并能节制治所以外的属州。东晋与南北朝相沿不改,于是都督区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大行政区。据严耕望《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中考定,东晋与南北朝的都督区其划分如下:东晋都督区九:(1)扬州; (2)荆州;(3)江州;(4)徐州;(5)豫州;(6)会稽;(7)沔中;(8)益州;(9)广州。南朝宋齐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4)徐兖;(5)青冀;(6)会稽;(7)南豫、豫州;(8)荆州; (9)湘州;(10)雍州;(11)梁秦; (12)益州;(13)江州;(14)郢州;(15)广州;附交州;梁陈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 (4)徐兖;(5)豫州与司州; (6)会稽东扬州; (7)荆州;(8)湘州;(9)雍州;(10)梁秦;(11)益州;(12)江州; (13)郢州;(14)广州;(15)新。北魏都督区十一:(1)关右;(2)统万夏州;(3)河西凉州;(4)豫州; (5)青齐;(6)徐州;(7)荆州;(8)淮南; (9)冀定;(10)恒州;(11)北边诸镇。东魏、北齐都督区大体如北魏之制,北周改都督为总管,总管府辖区称为总管区。上述这种都督区,其所辖范围常因军事的关系而有伸缩变动,如东晋的扬州都督区其辖区最不稳定,扬州都督例兼扬州刺史,或仅督本州,或东兼徐兖二州,或西兼豫江两州,或都督全国各州,或都督中外诸军事。其辖区大小变动都是以有利于拱卫京师这个目的而定。不过此时期其他都督区多较稳定,其稳定程度甚至超过州一级行政区划,所以当时的都督区在实质上是当时州以上的大行政区。

猜你喜欢

  • 平和郎

    官名。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 ,改保痊郎置,为医官阶官,从七品。南宋因之。

  • 正员

    官制术语。指正式编制以内的官员。参见“员外”。唐制,正额以内的官员称为正员,其俸给依规定数支给。参见“员外”条。

  • 上林苑监正

    官名。明置,为上林苑监的主官。见“上林苑监”。

  • 掌果

    官名。清朝内务府掌仪司果房主官。康熙十六年(1677)设,二人。正九品。掌理供备祭祀、筵宴果品及供应内庭食用果品之事。下设司果执事十二人,分办各项事务。果房执事人员,清置,见“果房”。

  • 都运

    都转运使简称。都运是都转运使的简称。详见“都转”、“都转运使”条。

  • 王府审理正、审理副

    官名。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审理所,置审理正一人,秩正六品,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其副职有审理副一人,秩正七品,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裁革。

  • 工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为工部的头司。司的主官,隋初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制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工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佐助工部尚书、侍郎,掌城池土

  • 四监

    周朝县下设四郡,每郡置一监,掌山林川泽,合称四监。参见“监”。

  • 大清银行副监督

    官名。清末大清银行副长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定额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五年。掌佐正监督总理全行事宜,正监督有事故时代行其职。

  • 大司武

    即“司武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