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仁钦桑布

仁钦桑布

958—1055

宋初吐蕃高僧。生于古格地区之农旺日丹纳(今属西藏阿里地区)。传为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之尤日尤扎族之后裔。13岁从益西桑布出家为僧。吐蕃王族益西约(即天喇嘛)为在阿里振兴佛教,曾派其与26名吐蕃人赴天竺(今印度,一说赴迦湿弥罗)学法。曾三次赴印(一说迦湿弥罗),在迦罗哇日城受到婆罗门大德鼓励。后至森迪,随班哲达夏罗达嘎拉哇玛听译瑜伽修习法。复依班钦那若巴、嘎玛拉古巴达及孜纳密达拉等佛学家听法。前后师事75位班哲达学法。精通梵文,博览佛典,精修佛教显密经论。后益西约赞普将新建之托林寺赠其作为道场及修行译经之所,曾先后翻译了法相乘、四续部、般若部、瑜伽部及集密等大量佛经及声明,因明正量学及医学等,被誉为大译师。所译佛经被佛家称作新密咒,影响深远。吐蕃王朝崩溃后佛教能在阿里地区弘扬,其功居首。托林寺内四续部坛城神众之佛像壁画即由其主持而成,部分遗迹今存。所译《医学八支》及有关宣讲传授,深受吐蕃赞普尊敬,被奉为赞普之上师,将布让(今普兰)的寺院驻场地赐给他。98岁圆寂。

猜你喜欢

  • 节伙

    彝语音译。解放前四川凉山金阳等彝族地区奴隶的一种。祖先是很早以前被抢夺或买来的汉人,经主子强制配婚安家而成,世代为奴隶,隶属于※格节。等级地位同于阿加。

  • 中国民族文字

    包括中国古代民族曾使用过和当代民族正在使用的文字。历史上曾使用现在已停止使用的文字有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粟特文、于阗文、西夏文、佉卢字、焉耆一龟兹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大字、女真小字、回鹘

  • 苗变纪事

    书名。清代韩超撰。1卷。作者号南溪,官至贵州巡抚。与胡林翼等镇压咸丰至同治年间的苗民起义。书中较详细地记载咸丰五年(1855),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起事过程。有《振绮堂丛书》本、《韩南溪四种》本等。

  • 门省诺

    景颇语音译,意为“根底牛”。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外甥女出嫁时送给舅父的牛之称谓。在景颇族地区母系家庭虽早已被父系家庭代替,但反映母权制残余的舅父权却长久保留下来,外甥女出嫁时必须向舅父送去1头牛,若有

  • 亦文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设置之亦文山卫分别称作依努卫、依努山卫。

  • 夏鲁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创始人为后藏夏鲁寺住持※布顿·仁钦朱。始创于元。按布顿所著《布顿佛教史》云,该派之由来,初为后藏大德桂哇益西雍仲,其弟子杰尊喜饶迥内修建夏鲁寺(又称夏鲁阿莫寺),后此人赴印深研佛法,

  • 瑶老千长

    简称“瑶长”。清在粤北瑶族地区委任的头人。道光十二年(1832),钦差户部尚书禧恩征服八排瑶人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瑶人的统治,令各排(村)瑶人举老成知事者立。赏给顶戴和俸银,可世袭。职责是掌管排内各项公

  • 忽都剌

    见“忽图刺”(1488页)。

  • 大屯城

    见“伊循城”(806页)。

  • 拓跋细豆

    见“拓跋思头”(1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