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八旗子弟。太宗继之。顺治元年(1644),旨令以两旗为一个教学单位,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雍正五年(1727),扩建各旗官学,增设4处,每旗单立校舍1处,共8处。顺、康年间,每学舍房屋13~14间。雍正朝扩建为20间。八旗学舍分布方位大体同旗制:镶黄旗坐落于圆思寺胡同。正黄旗在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正白旗在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胡同。正红旗在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镶白旗在东单牌楼象鼻子坑。镶红旗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街新开路。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干面桥东口内。初定学额是“八旗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三年一选。八旗满、蒙和汉军分别取120名、60名和120名,共取300名。顺治末年,每佐领增至2名,每旗100名,满洲60名,蒙古、汉军各20名。取生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以“聪秀者”为准,经本旗都统验看,交国子监考录。教学目的是培养“文武兼资,以储实用”之才。以“文理优通”的满、汉进士、举人充任教师。分别教授清书、汉书和骑射。学科分配比较固定,初时“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其后多有变化。学员“十日一次赴监考课”,每月“考试文章兼考骑射”。以教授、训导督促教学,重大事件上报教学大臣。凡学员有“行止不端”或“文理不通”者,教学大臣有权予以“革退”。除京城八旗外,东三省及关内各个八旗驻防点都相继设立类似的学校。嘉、道以后,渐至废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改为学堂。

猜你喜欢

  • 瓜足夏足

    彝语音译。意为抽子抽女。实际上往往被拉走第二女。旧时四川凉山雷波彝族奴隶社会中,等级地位低于※曲诺(此地称为曲伙或吉伙),高于※阿图阿加的一部分安家奴隶,规定每年为主子服劳役(少量),第二女或其他一个

  • 协新

    藏语音译,意“分成租土地”。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实物地租形式。出租者有农奴主,也有被农奴主分予份地的※差巴。租期不定,一部分立有租佃契约,一部分仅在农奴主掌管的《土

  • 黑瑶

    见“青裤瑶”(1280页)。

  • 苻健

    307或317—355十六国时期前秦创建者。字建业。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初名罴,字世建,为避石虎外祖之讳,改名健。三秦王※苻洪第三子,骁勇善战,为石虎父子钟爱。东晋永和六年(350)父死,

  • 硕詹

    1600—1663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富察氏。世居纳殷。佐领舒穆禄之子。天命(1616—1626)年间,由佐领升参领。天聪五年(1631),同参领杭什木等略明边有功。八年,予骑都尉世职。崇德元年(

  •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

    宋时统领邕州羁縻州县峒的官府名。亦称帅府。由唐※邕州都督府改称。先驻桂州(今桂林),由知桂州兼任,后驻邕州(今南宁),由知邕州兼任。下设提举、寨官,分别监控诸土官,镇压诸土民。

  • 都知蕃落使

    官名。唐至宋代,西北藩镇或各州领境内蕃部事宜的各族首领置之,下设管内押蕃落使,或押蕃落使等。宋代党项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曾任此职,李德明在位时亦设,为定难军府属官,掌党项部落事宜。

  • 天开

    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智祥年号。1205—1225,凡21年。

  • 萧挞凛

    ?—1004辽代将领。名又记作挞览、闼览。字驼宁。契丹族。马群侍中术鲁列子。史载其自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辽景宗时入仕。保宁初年,为宿直官。圣宗统和二年(984),为彰德军节度使。次年,奉命东征女真

  • 桑格

    ?—1699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喜塔拉氏。侍郎库礼子。顺治末,任三等侍卫。康熙六年(1667),擢一等侍卫,后授护军统领。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应吴三桂。奉命赴江西,参赞定南将军希尔根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