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尕藏寺

尕藏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尕藏班觉楞”,意为“善缘富乐洲”。在青海称多县。县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之萨迦派寺院。据传,至元二年(1265),八思巴返藏途经玉树,于嘎哇隆巴地方讲经灌顶,聚信徒万余人,由此嘎哇隆巴更名为“称多”,收一名弟子,授名为“嘎何尼当巴衮噶扎巴”(简称阿尼当巴)。三年后,阿尼当巴按八思巴之意建寺,并在八思巴讲经处修建“百玛嘎宝”坐台,以示纪念。寺内供八思巴所赠之释迦佛像、全套大藏经、合金梵塔、九尖摇铃等器物。八思巴又以蒙、汉、藏三科文学向该寺颁赐命书,要当地居民向寺院贡纳酥油、黄金、青稞、牲畜等,不得侵犯寺院,并赐阿尼当巴主管当地政教之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1枚。寺僧达1900人。清代,因屡遭兵乱,势渐衰。1981年复修,有大经堂1座,殿堂3座及拉让1院。寺内原存文物有明洪武年间所绣制的跳神舞衣2件、铸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之妙金刚菩萨像1尊、铜钹4副;铸造之无量寿佛1尊,上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并珍藏有唐朝赠吐蕃之一佛像。此寺以西藏萨迦寺为主寺,其子寺有邦夏寺、岗察寺、吐登寺、赛浦寺、达杰寺等。寺僧须往萨迦寺朝佛学经,受比丘戒,方称之为“扎哇”。活佛系统主要有阿尼当巴和罗日喇嘛。

猜你喜欢

  • 婆离

    见“剖阿里”(1905页)。

  • 青仡佬

    清代至民国间对部分仡佬族的称呼。《黔南职方纪略》云:仁怀有之,即在今贵州赤水县、仁怀县一带有其民居住。其服装和饮食等习俗多与汉民无别。今统称※仡佬族。

  • 延吉府

    地区名。位于今吉林省东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置。治所在南岗,又名局子街(即今吉林省延吉市)。辖域东界汪清县,西连敦化县,南接和龙县,北邻宁安府。辽属蒲卢毛杂等部地。金置海兰路。明置塞珠伦卫(即锡

  • 内齐

    ?—1642清初将领。蒙古族。扎噜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七世孙,忠图子。初与从叔色本服属喀尔喀,后遭察哈尔林丹汗侵扰,往依科尔沁。天聪二年(1628),率众归后金。三年,朝觐后金皇太极

  • 耶律休哥

    ?—998辽代中期著名将领。字逊宁。契丹族。辽太祖族兄、南院夷离堇耶律绾思之子。因常与宋战,有威名,宋人常以其职衔“于越”、“舍利郎君”呼之,史亦载此称以代其名。穆宗应历十五年(965),随北府宰相萧

  • 八邻部民暴动

    元代蒙古族人民反抗活动之一。至正七年(1347)九月,蒙古八邻部内哈剌那海、秃鲁和伯因不堪忍受蒙古封建主的压榨和奴役,率领本部蒙古牧民发动起义,截断岭北驿道,阻滞了驿站运输和使臣往来,后被镇压。

  • 跳马

    苗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万物有灵信仰。每逢地方遭人畜瘟疫或虫蝗灾害时,便许愿祭祀神灵,待岁丰之年举办。于夏历正月第一个马日(午日)举行,因名。行期1至3天。在跳马坪的神坛前举行杀猪祭神活动,由巫师主持。

  • 刘三姐

    705—?亦称刘三妹。唐代著名壮族民间歌手。广西贵县人。相传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父母早丧,随胞兄长大,自幼聪敏,“七岁即好笔墨”,13岁便“能通经传”,尤善讴歌,出口成章,优美动人,被当地群

  • 沙蜜

    土族第一代纳土司。蒙古族,一说藏族,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遂以纳为姓。明洪武四年(1371),率部落归附明朝,授总旗,世袭,曾辖有“土舍”、“土民”200余户、男女1068人。附纳土司世系(居地西宁

  • 议康

    水族习惯法。水语音译,汉译“乡规民约”。由各寨寨老议定,内容包括:抵御外侵,保卫各寨安全,遇有劫寨或械斗,鸣牛角互通信息,彼此支援,团结互助;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尊老爱幼;严禁偷盗、行窃;禁止乱伦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