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富
清道光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石观保”(450页)。
清道光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石观保”(450页)。
壮族民间戏曲艺术。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用壮语演唱,说唱合一。分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等种。师公戏亦名唱师,流行于广西河池、宜山、来宾、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清同治间(1862—1874)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法坦河所。永乐七年(1409)四月,奴儿干鞑靼首领忽刺冬奴等65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所,与伏里其、乞勒尼2卫同时建立,据考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伏答河流域。
见“谢梱”(2301页)。
湖泊名。又作“鱼儿泊”、“答儿海子”。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蒙古国建立前,汪古部世居该地,已有“人烟聚落”。后于其东建公主离宫,方广2里许。世祖至元七年(1270),于其西南建应昌城。二十二年,
见“达卢骨部”(731页)。
清初八旗中的八固山额真。与八旗各主旗贝勒,彼此为君臣或主仆间关系,故有是称。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清太宗皇太极与诸贝勒定议,八旗各设总管大臣一:正黄旗纳穆泰、镶黄旗额驸达尔汉、正红旗额驸和硕图、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明人译作满官嗔、满冠正、莽观镇、猛古振等,清代亦译作蒙郭勒津、蒙古尔济、蒙古真等。一说源于《蒙古秘史》中的忙豁勒真。明代,初见于《蒙古源流》中阿苏特部领主阿鲁台与瓦剌领主脱欢争霸时
旧时云南宁蒗地区普米、纳西族人民反抗土司压迫进行※散羊毛疙瘩”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由群众选有威望者担任,任职不定期,一般在两次斗争之间推举,如领导反抗斗争得力,可以继任,否则另行选举。受压迫的群众个人或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新疆伊犁察哈尔人专称。见“察哈尔营”(2475页)。
古山名。一作首山、手山。即今千山余脉的一支,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南15里处,现称首山或手山。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丽,曾军于此。辽末,渤海人※大延琳反辽,被辽军败于“手山”,即指此。金兵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