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甘丹寺

甘丹寺

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又作噶尔丹、噶勒丹、甘当寺等,寺名均为藏语音译,意为“具喜”寺,全名具喜尊胜洲。清世宗(1722—1735在位)曾赐名“永泰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历史最悠久的庙宇。明永乐七年(1409),在贵族扎噶尔宗宗本仁钦贝等人资助下,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亲自主持创建,并作该寺首任法台。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东达孜县境内汪固尔山的山坳处。原有主建筑为错钦大殿,可容3000人,内设宗喀巴讲经时用过的坐椅。还有宗喀巴肉身灵塔、居室及中、小殿堂、僧舍等,历经扩建,规模宏伟,内藏珍贵文物亦丰。寺内分绛孜、夏孜二扎仓及若干康村等组织。曾规定僧人总数为3300名,解放前实达5000。每7年轮流由二扎仓的却杰(法主)中出一人总管全寺事务,称甘丹墀巴,即甘丹寺法台,被视为宗喀巴的传统继承人,宗教地位颇高。在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该法台常同达赖、班禅或摄政等一起参与全区重大政务的决策。全寺主要经济来源是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 ②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位于喀尔喀蒙古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清嘉庆十四年(1809),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修建。为专供修高深佛教经典之处。寺内建有专供修显宗的参尼庙两座及五世、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舍利塔各1。寺西北有信徒为除灾祈福而建造的白塔28座。

猜你喜欢

  • 东西曹

    晋代匈奴一支。又称贰城胡。匈奴右贤王曹毂(又作曹谷)附前秦苻坚。东晋废帝太和二年(367),毂死,坚分其部众为二,贰城(故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以西两万余落(即户),由长子曹玺统领,封为骆川侯;贰城以

  • 姜州

    ①唐代旧州名。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封山县(今广西灵山县南安金)。贞观十年(636)废。 ②元代旧州名。乌蛮阿坛绛(笃慕后裔)孙阿罗,仕大理国贵族高升泰。是时会川(在今四川会理县西)有城曰龙纳,

  • 葛腊哆

    后突厥汗族。※乌苏米施可汗之子。受命辖西杀。唐天宝(742—756)初,拔悉密、葛罗禄、回纥3部共攻后突厥,其父败亡,遂与西叶护阿布思率5千帐降唐,受封怀恩王。

  • 和硕特银印

    古印信。已收存者有3颗。为乾隆四十年(1775)颁给的官印。形方,边宽10.6厘米,厚3.1厘米。背有小型虎纽,高6.5厘米。边镌有满汉文合璧“乾隆肆拾年九月口日”、“礼部造”、“乾字伍百肆拾伍号”、

  • 各对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地方基层组织中大头人的管家。一般大头人均有2至3名,由富裕差巴(支差的人)中提升,经土司认可后委任。主要职责是大头人外出时,代管其家务,或跟大头人当随从,遇有战事,须自备

  • 旗常

    古作旂常。旂、旗、常,皆为古“九旗”名称之一。古代君王以“太常”(旌旗名。九旗中之画日月者,为帝王专用,故称之“太常”以为区别)、诸侯用“旂”(幅面画以交龙,无日月),作为纪功、授勋以及祭祀等典礼时应

  • 锡科沁旧城

    古城遗址。又称唐王城。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城南锡科沁北约2.5公里处。唐代屯戍遗址。呈长方形,城有内外两重。内城周约56米,外城周约716.1米。墙为夯土结构,高约5米。城内有房舍、仓库遗址。出土有

  • 于越

    ①中国古族名、国名。又作於越,也称内越、大越。越人一支。始见于《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40)。分布在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其来源相传为禹之后裔。今人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大多认为当地

  • 东瓯越人。父摇佐汉击楚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受封东海王。父卒袭王位。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举兵围东瓯。粮绝,遣使告急汉帝。武帝令严助发会稽兵援之。解围后,率族人4万余人徙处江淮间,后渐

  • 马文禄

    ? —1873清末回民起义军首领。本名马四,又名马忠良。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原为甘州(今张掖)提督索文部下,嘉峪关外赤金地猎户长。同治四年(1865)春,领导肃州(今酒泉)回民起义。后率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