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州全韵辑要

中州全韵辑要

二十一卷。是清人王据范氏《中州全韵》所作的“辑要”。王字覆青,号樗林散人。江苏昆山人。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王氏自序云:“余廿年留心音韵,而寡闻孤陋,难得指归。国朝《字典》、《韵府》集古今之大全,垂范百世。近世词家,率以《中原音韵》为宗,而注切未明,阴阳互混。及见《中州全韵》而觉远胜于彼,惟纂杂过繁,而应备之字却尚未尽,并较对疏略,字画多讹,重复舛误之处亦不少。不揣剪劣,斟酌两本,删其僻而辑其要,并辨正字体。迩复参证《诗词通韵》,更得归准反切,厘分异音。管窥所及,悉考据精审而后增改。”王氏认为《中原音韵》和《中州全韵》各有不足之处,“《中原音韵》甚简,桓病稽考;《中州全韵》太繁,多载无益”(《例言》),所以他“去繁补缺”,斟酌于两书之间而编成《中州全韵辑要》。王氏此书改变周、范两书的主要之点是:(一)增十九部为二十一部,并以一部为一卷,凡二十一卷。其二十一部为:东同、江阳、支时、机微、归回、居鱼、苏模、皆来、真文、干寒、欢桓、夭田、萧豪、歌罗、家麻、车蛇、庚亭、鸠由、侵寻、监咸、纤廉。王书从“齐微”(机微)韵中分出“归回”韵,从“鱼模”(居鱼)韵中分出“苏模”韵,遂成二十一韵之数。王氏在凡例中说:“‘齐微’‘鱼模’二韵,字多而音不一,兹分出‘归回’、‘苏模’两韵,各归门类,庶声有别。”案《中原音韵》“齐微”韵有〔i〕、〔ei〕、〔uei〕等音,“鱼模”韵有〔u〕、〔iu〕等音,《洪武正韵》分为齐〔ei〕、灰〔uei〕、模〔u〕、鱼〔iu-y〕,与王书所分相合。王书机微〔ei〕、归回〔uei〕、居鱼〔y〕、苏模〔u〕之分,较《中原音韵》精细。(二)改定切语。王氏说:“字音全在反切。反为出音,切为收音,反切准则阴阳四声自无不当。周本未尽,探求范本,尚属疑似,兹悉考证《通韵》反切定谱,辨晰毫芒,归清切准。”此书于各字下皆加注切语,其中有些切语采自《诗词通韵》,与范书不尽相同。《诗词通韵》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朴隐子所编韵书,分析南北之音殊为清晰。(三)注释字义并注明异音。王氏说:“字音总归中州而正,其南北异音之字,自应分析,方为明晓,兹凡声中南北音异者,悉为注明。”王氏特别注意注明入声字的异读,他说:“入声分叶三声,专归北调,四声中缺一声,宜不免訾议。兹先将入声正音切准,而后注北音,而叶各韵。”对入声字,他先注所谓“正音”,即原入声读音,后注明北音读法,即所派入之舒声读音,如“涩”字注曰:“洗日切,北叶史。不滑也。”“则”字注曰:“增塞切,北音子。法也;又助辞。又归韵。”“实”字注曰:“神失切,北叶神遮切。虚之对。”有些字则注明南音的读法,如“俭”字注曰:“其切。约也。南上声,归阳去声,南音仍读上声。”(四)分去声为阴阳两类。王氏说:“周德清去声不分阴阳,遂致互混。如沈君征《度曲须知》之精详,音律亦尚宗周本。得范昆白分列二门,而心目豁然,洵为词坛首功也。”他推崇范氏去声分阴阳两类作法,所以仍沿范氏之旧。《中州全韵辑要》对《中原音韵》有较大改动,与《中州全韵》亦不尽合,反映了作者的不同观点及语音的某些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 四书说苑

    十二卷。补遗 一卷。续遗 一卷。清孙应科撰。孙应科字彦之,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是书汇聚群言,题名说苑,取其有似刘向《说苑》。卷首有钱栻、李周南、夏味堂、刘宝楠诸序及应科所作例言,列历代解四书名目

  • 种芋法

    一卷。明黄省曾(生卒年不详)撰。黄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嘉靖举人。《种芋法》共分四节,主要汇集古书中关于芋的记载,“艺法”一节单独讲述了黄省曾生活时代的种芋方法,颇有价值

  • 大誓答问

    一卷。清龚自珍(1792-1841年)撰。龚自珍定玺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龚自珍为清代后期的思想家、文

  • 颐庵文集

    九卷。明邹济(约1382年前后在世)撰。邹济,字汝舟。其先嘉兴人,后迁余杭。生卒年未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明经,授本学训导。被荐入翰林,预修《高庙实录》。历官左春坊左庶子少詹事。洪熙元年(142

  • 古今医统大全

    一百卷。明徐春甫(1520-1596)撰。徐春甫,字汝元,号思鹤,祁门(今属安徽省)人。曾从名医汪宦学医,博通内、妇、儿各科医术。不计名利,以救人为己任,后授太医院官职。以《内经》为本,推崇李杲,具有

  • 蜀语

    一卷。明李实撰。李实四川人,进士。是书辑录四川一带方言词凡五百六十二条,每条皆注明读音,间加按语,并征引典籍以疏通证明之,如称官长曰崖,引《唐语林》证之;称人曰汉,引《宋书》证之;咤其多曰夥,引《史记

  • 四书大全辩

    三十八卷。附录六卷。明张自烈撰。自烈字尔公,宜春(今江西宜春县)人,崇祯末南京国子监生。生卒年不详。此书就明永乐年间胡广等所修《四书大全》与圣道相违者辩之,标新立异,遭时人诟病。崇祯十三年(1640)

  • 吕氏春秋新校正

    二十六卷。清毕沅(1703-1797)撰。沅字纕蘅,号灵岩山人。曾著有《夏小正考注》,已著录。此书据梁玉绳《吕子校补序》云:“会其事者卢抱经”云云。而沅说“同志如抱经前辈等又各有所订正,并列卢列审正、

  • 御定清文鉴

    共四十六卷(《御定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傅恒等奉敕撰。这是一部官修的满文分类辞典。满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期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

  • 蒙鞑备录校注

    一卷。宋孟珙撰。从《宋史·孟珙传》看,孟珙未尝出使蒙古,怀疑是另有其人。清代曹元忠为之校注。元忠字君直,江苏吴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该书对鞑靼的发祥地、源流等问题进行了诸多考证,其辩甚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