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全集

大全集

十八卷。明高启(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元末遁居上海松江之青邱,自号青邱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至户部侍郎,后为魏观因撰《上梁文》被诛,年仅三十九岁。著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共二千余首。自选定为《缶鸣集》十二卷,共九百余首。高启汲无子。其侄周立,于永乐元年(1403)镂版行之。至景泰初,徐庸广为搜罗高启遗诗,编成《大全集》,共十八卷,即是此本。集前除胡翰、王祎,谢徽旧序外,又增有景泰元年(1450)刘昌序。高启是明代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才情烂漫,又兼师各家之长,有较高的艺术功力。其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长无不兼之。有人认为“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高启实为有力。”然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故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其诗风清丽开爽,运用还不十分自如。有黄登贤家藏本。

猜你喜欢

  • 韩非子

    见《韩子》。

  • 龙沙学录

    六卷。明王在晋(生卒年不详)撰。王在晋字明初,太仓(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由中书舍人,累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1623),擢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旋改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历刑、兵两

  • 姓氏急救篇

    二卷。宋王应麟(详见《玉海》)撰。其书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其书虽以记录姓氏为主,但排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会贯通,文词古雅。仍不失为初学者的一部很好的读本。书中所录,凡单姓都没有重复的字。

  • 怀忠录

    无卷数。明郑应旂撰。应旂,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前七卷主要记载应旂所作关于建文靖难诸人的诗词文赋。后为《革朝遗忠列传》,不分卷,共40篇,人各为传,传后附引诸家记载诗文,体例大致与名

  • 缙云文集

    四卷。宋冯时行(约1131前后在世)撰。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恭州壁山(今四川巴县)人。生卒年不详。宣和初进士。绍兴五、六年间为丹稜令。以奉礼部召对,力言和议不可信,忤秦桧,出知万州,不久罢职。桧死

  • 梁溪遗稿

    一卷。宋尤袤(1127-1194)撰。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太兴令,颇有政绩。迁太常少卿。绍熙初(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累官给事

  • 攀古楼彝器款识

    二卷。清潘祖荫撰。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小字东镛,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1852)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潘氏留心金石文字,其所藏见于《攀古楼藏器目》者凡四百五十器

  • 堆垛求积术

    一卷。清董祐诚(详见《割图连比例图解》)撰。中算垛积术自沈括、秦九韶、杨辉、朱世杰等人工作,多有建树。清陈世仁《少广补遗》对此作了总结性工作,引起了不少中算家的研究兴趣。董祐诚《堆垛求积术》(1821

  • 穀梁传补注

    一卷。清姚鼐(详见《左传补注》)撰。该书是作者所撰《三传补注》中的一种。作者治《春秋》贯通三传,不专守一家之说,往往引三传互相证明,择其义长者从之。该书引《左传》、《公羊传》之说以证《穀梁传》之义,对

  • 墨子校注

    十六卷。清毕沅(1729-1796)撰。沅字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山人,江苏镇阳人。沅一生著述颇多,有《夏小正考注》,已著录。在沅校注《墨子》之前,已有卢文弨、孙星衍二人校注。沅集其成,复检群书,参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