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原名《字典》。其编纂缘起与目的,康熙皇帝述之甚详:“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御制康熙字典序》)其编排以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蓝本,共分214部,又以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与部中各字均按笔画排列。只是对某些字的归部有所调整,如“颍”、“颎”、“颖”、“颖”四字,《正字通》都在页部,此书则分入水、火、禾、木四部。《正字通》两部互见的字,则仅入一部,如“垔”字只入土部,“羆”字只入网部。这些改动意在突出“六书”原则,遵从《说文》以来多数字书以义符为部首的传统。收释各字的体例是:(1)以其正体为字头,如有古体则列于其后;(2)以历代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3)以《说文》、《尔雅》之类与古注释义,并以古书文句为证;(4)如有别音别义,也要一一加以注释;(5)如该字有别体、重文,也要列出。这些做法,对于查阅字的古音古义,十分方便。《四库提要》云:“每字必载古体,用《说文》例;改从隶书,用《集韵》例;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用《干禄字书》例;皆缀于注后,用《复古编》例;仍从其字之偏旁,别出于诸部,用《广韵》互见例;至于增入之字,各以字画多寡,列于其数之末,则《说文》之新附、《礼部韵略》之续降例也。”这说明《康熙字典》乃是集前代字书、韵书大成之作。本书卷首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韵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而后是《总目》、《检字》和《辨似》,《检字》为查找疑难字而设,《辨似》供辨别笔画近似字之用。卷末附有《补遗》和《备考》,《补遗》收的是按音义可增入正集但没有增入的字,《备考》收的是无从考据的字。全书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比《字汇》、《正字通》多一万余字,少于《四声篇海》和《集韵》六七千字,以“不悖古法,亦便于楷书”为收字正字的原则。其主要缺点是,引书或引文时有错误。清代学者王引之改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著有《字典考证》一书,可供参考。《字典》除清刻本外,常见的有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书眉上附有篆体;商务印书馆铜版印本,书后附王引之《字典考证》;中华书局影印本,兼有书眉所附篆体及书后所附《字典考证》,使用方便。

猜你喜欢

  •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 历代制度详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县)人。吕好问之孙。小时性情急躁。一日,读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平时的愤怒,一下都消解了。与朱熹、张栻很友好。被称为“东

  • 黄淳父集

    二十四卷。明黄姬水(1509-1574)撰。黄姬水,字表淳,一字淳父,吴县人,生平详见《白下集》条。是编乃万历十三年(1585)其婿顾大思搜集《白下》、《高素斋》二集及所未刊者合刻而成。凡二十四卷。其

  • 渑水燕谈录

    十卷。宋王辟之撰,生卒年不详。王辟之字圣涂,青州(今山东益都)人,宋仁宗治平四年中进士,此后做了三十多年的县官、州官。至绍圣四年告老还乡,隐居渑水(河名),与贤士大夫喝酒、谈天,其它事迹不详。此书作者

  • 延休堂漫录

    三十六卷。明罗凤(约1510年前后在世)撰。罗凤,字子文,号印冈,应天(今南京)人,生卒年均不详,曾官至石阡府知府。《延休堂漫录》或录汉晋以来的遗事,而错杂明代事迹;或详记明朝人物和典制、却泛袭前代事

  • 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

    残存七卷。唐金陵沙门智矩(生卒年不详)集。《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一书,为人物传记体佛书,原共有十卷,现残存七卷。清代,日本常磐博士在其国内青莲院藏古写本中发现宝林传卷六,并将影印传世。与此同时,我国山

  • 孟子列传纂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撰。林氏在明清学者考订孟子的基础上,以《竹书纪年》所载资料为主,仿司马迁《史记》采用《论语》中资料之例,将《孟子》内外篇有关材料,参考诸说,编次成此书。可与林氏所

  •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清恽敬(1757-1817)撰。恽敬,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初官教习,历官富阳、新喻、瑞金等县知县,擢南昌府同知。恽敬早

  • 壮游编

    三卷。明王叔承撰。王叔承,初名光允,以字行,更字承父,晚更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明史·文苑传》附载王稚登传中。王叔承早弃举子业,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入楚。其在邺下时,

  • 西园

    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登山临水祛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梁门回望绣成堆,满面黄沙哭燕月。荧荧一炬殊可怜,膏血再变为灰烟。富贵已经春梦后,典刑犹见靖康前。当时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