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徐坚生平

徐坚生平介绍

徐坚(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举进士,累授太学。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历官至太子左庶子、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与刘知几等同修《三教珠英》、《则天实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著有《大隐传》、辑有《初学记》传于世。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坚长姑徐惠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以为“方之汉世班氏”。>>查看徐坚的诗词古文

生平

出身世家

  据《旧唐书》记载:徐坚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徐孝德是隋唐两朝大臣,终官至果州刺史。徐坚之父徐齐聃,少善属文,唐高宗时累迁兰台舍人、蕲州司马。徐齐聃善于文诰,甚为当时所称。公元673年(唐咸亨四年)去世,卒年四十三岁。唐睿宗即位,追录旧恩,累赠徐齐聃礼部尚书。

仕途通达

  徐坚,自幼聪慧好学,遍览经史,性格宽厚。中进士举,累授太学。圣历中,皇帝车驾在三阳宫,徐坚留守东都为判官。

  公元699年(圣历二年),徐坚与定王府曹刘知几、给事中徐彦伯、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

  公元703年(长安三年)又与刘知几、吴兢等撰修唐史,成《唐书》八十卷。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柳冲上书,请改修《氏族志》。唐中宗命徐坚与柳冲、左朴射魏元忠、史官张锡、刘宪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至唐玄宗先天初年,柳冲与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则天又令坚删改《唐史》,会则天逊位而止。

  唐中宗神龙初年,徐坚官居给事中。是植盛夏,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武三思陷害,唐中宗即令杀韦月将。徐坚上表奏请曰:“今朱夏天道生长,夏行秋令,则禾稼不熟。愿陛下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陛下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唐中宗采纳了徐坚所奏,遂令杖责韦月将,流配岭表。

  公元707年(神龙三年),徐坚与吴兢、刘知几等修成《则天实录》。

  唐睿宗即位,徐坚自刑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官拜左散骑常侍,俄而转黄门侍郎。监察御史李知古兵出姚州(今云南姚安)洱河,攻击蛮族,蛮即降附,又请筑城,重征洱河之税。徐坚则主张蛮夷生梗,未得同与华夏之制,恐劳师远伐,益不偿损。睿宗没有听从徐坚的建议。蛮众恐惧,相率反叛,杀掉李知古,役徒奔溃,由是姚、巂(xī)路绝,连年不通。

  徐坚的妻子岑氏,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坚因为是岑羲的近亲,辞去掌管机密的官职,转为太子詹事,告诉别人:“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至唐玄宗时,岑羲谋逆太子,事败伏诛,徐坚竟免于坐累。唐玄宗出徐坚为绛州刺史,五转复入京城为秘书监。公元710年,唐睿宗,授徐坚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修史。

玄宗重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徐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累封徐坚至东海郡公。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徐坚官居左散骑常侍。又因修东封仪注之功,特加封徐坚为光禄大夫。

  徐坚熟悉典礼制度,曾先后参与编撰《唐六典》、《太极格》、《史记注》、《姓族系录》、《唐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赞美。又与贺知章、赵冬曦辑“文府”20卷,续“文集”30卷。著作有《大隐传》、《初学记》,集三十卷,今存诗九首。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徐坚去世,年七十。唐玄宗深悼惜之,遣中使就家吊唁,宫内出绢布作为赙金,赠徐坚太子少保,谥曰文。徐坚与父亲齐俱以词学闻著与世。徐坚的两个姑姑亦有文藻。人们议论徐坚家族可比汉朝的班固家族。

家庭成员

先祖

  五世祖徐文整,梁云骑将军,阳平太守,慈源候。

  高祖徐综,陈稜威将军,始安太守,袭慈源候。驸马都尉,尚陈永嘉公主。

  曾祖徐方贵,陈奉朝请,江夏王侍郎,伏波将军,早卒。

  祖父徐孝德,隋唐两朝大臣,隋末任谒者台奉员外郎,唐朝时官至果州刺史。

  祖母姜氏,依唐制,因长女徐惠为太宗贤妃,封正四品金城郡君。

  父亲徐齐聃,“善制诰,为时所称” 唐高宗时累迁兰台舍人、蕲州司马。

  叔父徐齐庄,玄宗朝恩封长城县子。

  长姑徐惠,唐太宗徐贤妃,工于诗文。

  次姑徐氏,唐高宗徐婕妤,有文藻。

妻室

  嫡妻岑氏,是岑羲之妹。

儿子

  徐峤,字巨山。开元中为驾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迁中书舍人、内供奉、河南尹。封慈源县公。父子相次为学士,三世为中书舍人。

轶事典故

好友张说

  唐时,张说和徐坚同在集贤院当学士十多年,两人爱好一致,感情相投。当时和他们共 事的学士们,已经衰落的很多,独有张、徐二人还留在集学院。张说把当年的学士名字都写出来,和徐坚一起观看。徐坚对张说问:“诸位当年都是各有专长,各领风骚啊,请问文章方面,谁先谁后?”张说答:“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无可挑剔。富嘉谟的文章,严峻峭拔,雄奇豪放,别具一格,他这种言论,若是用在议论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乱子。阎朝隐的文章,浓妆艳抹,词藻华丽,轻歌曼舞,读后令读者愉悦,虽然有些风流儒雅,但是有点过于幽默诙谐。”徐坚又问:“现在的后起之秀,谁的文章好?”张说回答:“韩休的文章,有如美酒佳肴,词语典雅,但缺少韵味。许景先的文章,虽然肌肤丰满,华丽可爱,但缺少风骨。张九龄的文章,有如淡妆素裹,应时实用,但缺少润饰。王翰的文章,像华美的玉器,灿烂珍贵,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扬其所长,也是一时之秀啊!”

三馆学士

  唐宣宗时,御史冯缄三院退朝入御史台,路逢集贤校理杨收,学士杨收没有给冯缄让路;冯缄为朝长,取收仆笞杨收。集贤大学士马植启奏宣宗,论曰:“开元中,玄宗幸丽正殿赐酒,大学士张说、学士副知院事徐坚以下十八人,不知先举酒者。说奏:'学士以德行相先,非其员吏。'遂十八爵一时举酒。今冯缄笞收仆,是笞植仆隶一般,请黜之。”御史中丞令狐,又引故事论救,宣宗把御史冯缄、学士杨收都释放了。宣宗下令:三馆学士不避行台。

猜你喜欢

  • 贾宗

    贾宗(?―88年),字武孺,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人,东汉初年名将贾复之子,东汉将领,封即墨侯,官至长水校尉。贾宗年轻时有操行,多智谋。贾宗最初担任郎中,后逐渐升任,建初年间担任朔方太守。从前由内地迁到边疆的人,大多贫穷,被当地人奴役,不得做官。贾宗选用其中能胜任职务的,和边地官吏参用,互相监督,来揭发官吏奸私,也有因功劳补任长吏的,所以各人都愿意效命。匈奴人怕他,不敢入塞。召为长水校尉。贾宗兼通儒学,每次宴会受召见,常派他和少府丁鸿等人在汉章帝刘炟跟前讨论。章和二年(88年),贾宗去世,朝廷很惋惜他。

  • 罗爱爱

    生卒年不详。隋代人。生平亦未详。有《闺思诗》传世。

  •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王播

    王播(759~830)字明敭(同“扬”),太原(今太原)人。贞元(786~805年)中擢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长庆初历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和初拜左仆射,封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唐书本传》、《墨池编》、《佩文斋书画谱》

  • 程鸣凤

    程鸣凤(1225——?),字朝阳,号梧冈,北乡善和人。宋淳祐六年(1246),中乡试武举,宝祐元年(1253)应会试和殿试,获射策第一,中武状元。历任殿前司同正将、閤门宣赞舍人、广东知府、知州。返里后筑梧冈书院,教育乡中子弟,著有《读史发微》、《梧冈》、《盘隐》诗文集。

  •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王都中

    (?—1335)元福宁人,字元俞,自号本斋。世祖时以父荫,年十七即特授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僚吏以其年少而易之。殆都中遇事剖析中肯入理,皆不敢欺。后历仕四十余年,多有善政。累官至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有诗集。

  • 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 包世臣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 朱鹤龄

    (1606—1683)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明诸生。入清,弃科举。学问长于说经,与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交往,与徐乾学亦相酬答,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著作,又为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注,另有《愚庵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