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诗词古文>苗晋卿生平

苗晋卿生平介绍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东太守、工部尚书、宪部尚书。安史之乱爆发后,苗晋卿因不肯出镇陕郡,被勒令致仕。长安失陷,苗晋卿逃奔金州,被唐肃宗召赴凤翔,拜为宰相。他两次担任侍中,进封韩国公,并开创宰相奏对延英殿的先例。广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追赠太师,赐谥懿献,改谥文贞。大历年间配享肃宗庙庭。>>查看苗晋卿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苗晋卿年轻时勤奋好学,善作文章,后考中进士,授为修武县尉,历任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

主持铨选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苗晋卿升任吏部郎中,后与孙逖一同被拜为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命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事务。候选官员为求肥缺,有的软磨硬缠,甚至出言不逊。苗晋卿性情谦和,对此毫无怒色。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苗晋卿升任吏部侍郎。他主持铨选五年,政策宽松,属下胥吏趁机作恶,以致贿赂成风。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每年候选官员多达万余,宰相李林甫虽兼任吏部尚书,但专心于朝政,铨选事务都被委托给苗晋卿与侍郎宋遥。

  天宝二年(743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到吏部候选。苗晋卿与宋遥因张倚正受玄宗宠信,欲攀附于他,便在录取的六十四名官员中将张奭列为第一。时人都知张奭从不读书,因此群议沸腾。前蓟县县令苏孝韫告知安禄山,安禄山则趁觐见之时奏与唐玄宗。唐玄宗亲自在花萼楼测试,录取官员能通过考核者只有十之一二,张奭则直接交白卷。唐玄宗大怒,将苗晋卿、宋遥、张倚一同贬官。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

历职致仕

  天宝三年(744年),苗晋卿改任魏郡太守,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他在河北任职三年,政绩突出,又调任河东太守、河东采访使,但魏郡百姓仍为其立碑。此后,苗晋卿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窦廷芝弃守陕郡。宰相杨国忠嫉妒苗晋卿的声望,便奏请以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企图将他排挤出朝廷。苗晋卿却自称年老多病,坚持不肯赴任。唐玄宗很不高兴,便让他致仕退休。

  至德元年(756年),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当时,朝中大臣多被叛军俘获,陈希烈、张均等数十人被送往洛阳,接受伪职。苗晋卿则由小路逃往金州。

复起拜相

  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到达凤翔,将苗晋卿召赴行在,拜为左相,每遇军国事务都要咨询他的意见。同年十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唐肃宗返回长安。苗晋卿改授侍中,进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

  乾元二年(759年),苗晋卿见唐军逐渐平定叛乱,便上表乞骸骨,请求退休。唐肃宗下诏褒奖,免去他的宰相职务,改授太子太傅。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思念旧臣,再次征拜苗晋卿为侍中。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病逝。唐肃宗卧病不起,便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极力辞让。不久,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又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仍然不肯接受。当时,苗晋卿年纪老迈,行走困难,请求隔天一入政事堂。唐代宗允许他在入朝时不用急步而行,并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

晚年生活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当时,苗晋卿正卧病在家,遭到吐蕃军威逼。他闭口不言,吐蕃军也不敢加害。不久,郭子仪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免去苗晋卿的宰相之职,册拜他为太保,随即又命他退休。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赐谥懿献,唐代宗还命京兆少尹为他操办丧事。宰相元载此前曾得到苗晋卿的提拔,因此讽劝太常寺,将苗晋卿的谥号改为文贞。大历七年(772年),苗晋卿的灵位被放入唐肃宗的宗庙。

轶事典故

  苗晋卿在担任魏郡太守时,回乡探亲。他走到能看到壶关县城的地方,便下车步行。小吏劝道:“太守位高德重,不应如此贬低自己。”苗晋卿道:“《礼记》曾说,看到公门要下车,见到路马要抚轼,以示崇敬。何况这是父母之邦,更应尊敬,你不要多言。”他大宴乡党,欢会数日,又拿出俸禄三万,作为乡学经费,以教育家乡子弟。

家庭成员

父亲:苗殆庶,官至龙门县丞,后追赠太子少保。

儿子:苗发、苗丕、苗坚、苗粲、苗垂、苗向、苗吕、苗稷、苗望、苗咸。

女儿:苗氏,嫁中书令张嘉贞之子张延赏。

猜你喜欢

  • 韦诞

    (179—253)三国魏京兆人,字仲将。韦端子。汉献帝建安中,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魏明帝太和中,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以光禄大夫逊位。善书,师法张芝、邯郸淳,诸体皆能,尤精大字,魏室宝器铭题皆出其手。书写讲究工具材料,善制墨。

  • 徐孝嗣

    (453—499)南朝齐东海郯人,字始昌,小字遗奴。徐湛之孙。袭封枝江县公。得宋孝武帝爱,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入齐为吴兴太守,有能名。转吏部尚书、右军将军,领太子左卫率,颇受信任,台阁之事多以委之。武帝死,因助萧鸾即帝位有功,为尚书令。明帝死,受遗诏辅新主政,以东昏失德,谋行废立,议不能决,被毒死。谥文忠。

  • 王秀之

    (442~494)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伯奋。王裕孙。仕宋为太子舍人。吏部尚书褚渊欲与结婚姻,不肯。迁桂阳王刘休范司空从事中郎,知休范将反,辞疾不就。出为晋平太守。入齐,初为豫章王骠骑长史。齐武帝即位,官至辅国将军、吴兴太守。到郡修治旧山,移置辎重,以为隐业所在。秀之若其祖父敬弘、父瓒之皆不事权贵,时人称之。卒谥简。

  • 王之望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王思廉

    (1238—1320)元真定获鹿人,字仲常。元好问弟子。至元十年,以荐为符宝局掌书。累擢为翰林待制。每侍读,世祖辄令大臣听受。二十九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以病归。三年,起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 李淦

    元建昌南城人,字性学。初长明道书院,世祖征为国子助教,改扬州儒学正,上书言叶李之罪,诏为江阴路教授,以旌直言。淦为文闳密深厚,博通星官浮屠道士百家之言。

  • 武汉臣

    武汉臣,元代戏曲作家。济南(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字号不详。作杂剧12种,今存《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包待制智赚生金阁》3种。(后二剧《元曲选》作“武汉臣撰”。《录鬼簿》武汉臣名下未著录,息机子本《元人杂剧选》作"无名氏撰")《虎牢关三战吕布》仅存残曲,余皆佚。

  • 张孟兼

    浙江浦江人,名丁,以字行。洪武初征为国子监学录,与修《元史》。书成,授国子学录,历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尝告太祖,孟兼文章,仅次于宋濂及基。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惩治奸猾,令相牵引,每事辄株连数十人,吏民皆畏。擢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使吴印系僧人还俗,孟兼轻侮之。印告太祖,太祖怒而杀之。有《白石山房逸稿》。

  • 曾受益

     曾受益,字而吉。增城人。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举人。会试不第,谒选授福建宁德知县。以亲老不能迎养乞致仕,尝主修邑志。年八十九卒。有《吹剑集》。清康熙《增城县志》卷八有传。

  • 周纯

    僧,字忘机,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人。后依解潜,久留荆楚,故亦自称楚人。少为浮屠。蹈冠游京师,以诗、画为佛事,都下翕然知名,士大夫多与之游。。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罢者毕也。纯独不假乎此,落笔便成,而气韵生动。每谓人曰:“书、画同一关捩,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邪?”有石鼎联句图传于世。《画继、后村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