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医家。曾对孟诜《食疗本草》一书的内容进行补充达八十九种。
见《补缺肘后方》。为牡蛎之处方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循经考穴编》作商盖。即督俞。见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刺楸树皮之简称,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邪病大唤,骂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十宣。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左右共10穴。主治休克,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小儿
骨名。指下颌骨体。
病证名。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出叶天士《幼科要略》。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病都在夏季,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家。字希邕。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精习经方,治病时擅长针药并用。撰有《药录》2卷,已佚。
受,接受;盛,承接。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受从胃中来的、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进行分别清浊。《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即手心毒。见该条。②即涌泉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