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又名苦豆子草。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茎叶。苦,寒,有毒。清热燥湿。治肠炎,细菌性痢疾。煎服:1.5~3克。内服过
足阳明胃经之简称。详该条。
疟疾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实疟候》:“痰实疟者,谓患人胸鬲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病,则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详痰疟条。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妇女的阴道外口。
《金匮要略》方。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水煎,分四次服,日三次。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
见《本草纲目》。即红大戟,详该条。
病名。多由脾胃三焦蕴热而成。症见上腭生疮如黄粟,疼痛,口中腥臭;或见畏寒发热。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参见上腭痈条。
又名刺痧法。主治实热痧毒深入血肉中,有青筋、紫筋现于肘弯、腿弯者。用消毒三棱针于曲池、委中直刺或斜刺,放出紫黑血,使痧毒有所泄,然后根据痧症用药。若未现痧筋者,可用手蘸水拍之即现。余如手足十指尖或指背
见汤头歌诀续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