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右胁痛

右胁痛

证名。指右侧胁痛。多由肝邪犯肺或气滞痰饮食积引起。《医学入门》卷四:“食积胁(右)下,如扛挭起一条作痛,神保丸枳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痰饮流注肝经,喘咳引痛者,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万病回春·胁痛》:“推气散治肝邪入肺,右胁痛甚,胀满不食。”《慎斋遗书·胁痛》:“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古今医彻·胁痛》:“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芪、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苦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论胁痛不拘右肺左肝之说。详胁痛、左胁痛条。

猜你喜欢

  • 麻疹谵妄

    病证名。指麻疹出现谵妄症状。《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谵妄一证,乃毒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治宜清火解毒。疹未出而谵妄者,用三黄石膏汤;疹已出而谵妄者,用黄连解毒汤。

  • 风燥

    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兼以疏风。

  • 舌出不收

    病证名。系指舌吐出口外不收。《证治准绳·杂病》:“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参见舌纵条。

  • 清肾愈风汤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藓皮、白芷、蝉蜕、川芎、当归、威灵仙、生地黄、何首乌、枳壳、苦参、甘草各一两,苍术、黄柏、穿山甲、乌药、石菖蒲各二两,金银花四两。分作十剂,好酒煎服。

  • 口甜

    症名。口中自觉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可见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

  • 郑慎斋

    【介绍】:见郑宏绩条。

  • 穴俞

    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腧穴,见该条。

  • 心下痛

    证名。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位于心窝下,故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后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参见结胸、心痛、胃脘痛条。

  • 野茴香

    见《草药手册》。为蛇床子之别名,详该条。

  • 雪口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雪口一名鹅口。初生月内小儿,满口生舌上,白屑如鹅口样,故名。”多由胎热蕴于心脾二经所致。治宜清胎毒,或外吹冰硼散,或常以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等煎汤漱口。参见鹅口疮、鹅口、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