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浮肿

小儿浮肿

病证名,又名小儿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肿病有二:一者气肿,因脾胃虚而气攻腹,腹胀误行转药下之,致虚气上附于肺,行于四肢面目而作肿也。……二者水肿,因上焦烦渴,饮水无度,脾胃虚而不能约制其水,肾反乘脾,土随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肤,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肤而作肿也。”可见浮肿的病变,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气化失宣,水液潴留,因以为肿。《证治准绳》指出肿病的机制是“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机不转枢,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因此浮肿有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的说法。治则:《金匮要略》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详各条。

猜你喜欢

  • 腑俞七十二穴

    经络俞穴。出《素问·气穴论》。指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等穴。每腑各有六穴,六腑共三十六穴,左右合计为七十二穴。

  • 制绒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的纤维捣碾成绒状。如将艾叶制成艾绒,使其易于点燃,宜用于灸法。

  • 又名顑。面颊的下部。

  • 女菱

    出魏·李当之《药录》。又名山木通、小木通、白木通、钥匙藤、万年藤。为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茎。分布华东地区及江西、湖南、云南等地。辛,温,有小毒。祛风利湿,消肿散

  • 魏鉴

    【介绍】:清代医家。字明远。湖南潭阳(今属黔阳地区)人。长于儿科。撰《幼科汇诀直解》9卷,对于幼儿临症诊治,各种病证,包括外伤、疯狗咬伤、误吞异物等,皆有论述。所列治法中,列有初生病推拿法。

  • 渣瘤

    病名。见《外科问答》。多因饮食生冷、痰凝气阻而致。症为背、脊、手臂等处生瘤如豆,渐大如桃,无痛无痒,内有腐渣样物。即粉瘤。宜手术摘出为主。

  • 黄芪羌活饮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黄芪一两半,羌活、石斛、防风、枳壳(麸炒)、人参、炮附子、茯苓、牡蛎、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两,续断半两,地骨皮三分,干地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服。治心脾受病,精血虚

  • 天柱疽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天柱骨者。出《疡医准绳》卷三。证治同有头疽。

  • 玉容膏

    《疡医大全》卷九方。龟板一两,胎发、猪毛、羊毛、鸡毛、鹅毛各四两,牛油、猪板油、桐油各二两,炒黄丹八两,麻油一斤。同熬枯滤清,以丹收膏,摊贴患处。治恶疮,久不收口,及臁疮。

  • 手少阴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甲乙》、《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经筋从手小指内侧起始,结于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