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收涩法。用于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治法。如自汗盗汗用敛汗固表法;久嗽虚喘用敛肺止咳法;下痢日久用涩肠止泻法;精关不固用固肾涩精法;崩中漏下用固崩止漏法等。
见《滇南本草》。为瓠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松叶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家。撰有《广黄帝本行记》,已佚。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又名印堂疔、眉心疽、面风毒、印堂疽。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治法见疔疮;若毒初色暗根平,肿硬疼痛,无脓黑陷者同疽,治同百会疽。
【介绍】:明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精通医理,辑有《苍生司命》一书。
指患太阳中风证,或平素容易伤风感冒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医宗金鉴》卷一:“风家,谓太阳中风也。”
即陶针。参见该条。
见《临证指南医案》。为天麻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