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根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银海精微》卷上方。胆南星七钱,防风、干姜各三钱,白附子、川乌、白芷、薄荷、木香、白术、茯苓、人参各五钱,朱砂一钱,麝香、冰片各五分,牛黄三分,白僵蚕二十个。为细末,冬季用蜜二斤,甘草半斤,煎作膏,和
出《神农本草经》。即松香,详该条。
见《幼幼集成》卷三。即伤乳吐。见该条。
附于鼻粘膜的毫毛,亦称鼻须。具有防止灰尘入侵,保持鼻腔清洁及鼻道通畅的作用。
【介绍】:见凌云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徧身肿胀痧》:“痧者,暑热时疫恶毒之气,攻于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气壮实,内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肤血肉之表,为肿为胀。若误饮热汤热酒,便成大害,此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实脉。《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