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疠之气
见疠、戾气各条。
见疠、戾气各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医生。字元平。临床常兼用道术迷信治疗。
病名。即小产。《经效产宝》:“妊娠伤寒,骨节疼痛,壮热,不急治,则胎落。”
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
《辨证录》卷四方。白芍药、玄参、麦门冬各一两,生地黄五钱,甘草、荆芥各一钱,白芥子二钱,茯苓三钱,半夏八分,陈皮五分。水煎服。治火郁少气,胁、腹、胸、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干舌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
经穴名。代号DU2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指阴、阳、气、血亏损。《温疫论》下卷:“凡人大劳、大欲、及大病、久病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四损的病人,即使感受的疫邪不严重,但由于正气亏虚,不耐攻邪,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指身体疲倦。《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多由劳倦伤中,脾气虚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