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冒

郁冒

证名。①指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医学入门》卷四:“郁冒不仁不省。郁乃气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谓之昏迷也。经曰:诸虚乘寒则为厥。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太阳少阳病头痛眩冒,时加结胸痞硬者,人参三白汤加川芎天麻、吐下虚烦气冲眩冒身摇者,茯苓桂术甘草汤少阴症,脉沉迟,面微赤,身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理中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选用,血虚者,人参养荣汤加天麻,如下利止头眩,时时自冒者,难治;太阳病下之不愈,因复发汗,表里俱虚,其人必冒汗自出,则表和而愈。又痰饮郁冒厥逆者,三生饮;感湿头重眩晕者,芎术除眩汤。又有头重二证,太阳不能举者,宜发散;易病不能举者,宣补真元。妇人新产血虚挟寒必冒,见产后。”②指血厥。《普济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详该条。参见厥证郁厥条。

猜你喜欢

  • 黑水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肤肿。”参见十水条。

  • 拒霜叶

    见《世医得效方》。为木芙蓉叶之别名,详该条。

  • 衄(nü 忸)

    病证名。出《灵枢·杂病》。指鼻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也有统指鼻、齿、耳、目、舌以及皮肤不因外伤的出血者。详见鼻衄、衄血等条。

  • 徐昇泰

    【介绍】:明代医家。字世平。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读各家医书,对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一书尤为推崇。晚年专门著书。编有《本草正伪补遗》一书,已佚。

  • 肛裂

    病名。系指肛管齿线以下深及全层的皮肤破裂。多因血热肠燥,大便干结,便时肛门猛力扩张而发生的撕裂。症见大便秘结,便时及便后肛门灼痛,便后少量出血。裂口多在肛门前、后正中线上,为棱形溃疡,初期色泽红软边齐

  • 魏了翁

    【介绍】:宋代官吏。字华父。蒲江(今四川蒲江)人。著《学医随笔》1卷。

  • 臑骨突出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臑骨即肱骨,指肩关节脱臼后肱骨头离位,明显突出。证治详肩胛骨出条。

  • 陈尧叟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大臣。字唐夫。四川阆中人。真宗赵恒时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据《宋史》记载,在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因见岭南病者求神不求药,遂将所集验方刻于州驿石柱上

  • 瘀血腰痛

    病证名。腰痛病的一种。见《丹溪心法》卷四。又称沥血腰痛,多因闪挫跌扑、或腰痛经久,瘀血凝积所致。症见痛有定处,如锥刺状,日轻夜重,或腰痛而便黑,小便赤黄或暗红,脉涩。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补阴丸加桃仁、

  • 室女经闭胀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气滞血瘀而致经闭,腹胀作痛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