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中见白滑苔。多见于酒客外感风寒,宜解表散寒,兼解酒毒(见《伤寒舌鉴》)。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涩,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每在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风邪入肝乘心,或风冷入乘心络而致使心痛。《医学入门》卷五:“风因肝邪乘心,痛则两胁引小腹阴股。桂枝汤加附子。”《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其痛分九种。……曰风,因
运气名词。与主岁之气相合的谷类。古人认为,食之可保全真气。《素问·六元纪大论》:“食岁谷以全其真。”又“食岁谷以安其气。”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百脉疽。痈发于颈部。初起漫肿,环绕颈项,色紫红,疼痛不能转动,食难,气逆咳嗽,身体大热。如脓成即切开引流,迟则毒攻咽喉。有脓稠者为顺,反之为逆。相当于颈部蜂窝组织炎。
见《广雅》。为厚朴之别名。详该条。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肾气丸,见该条。
【介绍】:唐代养生医家。撰有《养生纂录》1卷,已佚。
管,与脘通。任脉的上脘、中脘、下脘三穴合称三管。《脉经》:“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病名。亦名孕痈。指妊娠期间、腹内患痈的病症。多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劳力过度,情志不畅致脾虚气滞,运化失职,糟粕留滞,血气蕴结,化热为毒,蓄枳成痈。可分脓未成与脓已成两个阶段。脓未成时症见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