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生方》卷五方。白芷、升麻、枳壳(麸炒)、黄芩、防风、半夏(汤洗)、石斛各一两,生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风热蕴于脾经而致的唇燥坼裂,口舌生疮。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故为吞咽之证。”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系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龈出血,尺脉无力等。故张景岳云:“阴虚喉痹,其证亦内
病名。多由感受时邪,毒袭心肺所致。症见其舌状如羊之舌伸出口外,故名。舌斜左,眼亦斜左,舌斜右,眼亦斜右。初起必胸膈痒痛,日久不治。邪正相拒,满身胀痛。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见该条。
病名。见《郑氏女科真传·胎前杂症》。指妊娠期乳汁自出。即乳泣。详该条。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桂枝、地骨皮各七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