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太白贝母

太白贝母

《中药大辞典》:太白贝母

药材名称太白贝母

拼音Tài Bái Bèi Mǔ

英文名Taipei Fritillary Bulb

别名尖贝

来源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的鳞茎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cm。鳞茎直径1~1.5cm。叶对生,有的中部兼3~4枚轮生或散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cm,宽3~7(~12)mm,先端有的稍弯曲。花单朵,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有时梢弯曲,但绝不卷曲;花被片6,长3~4cm,绿黄色,无方格斑,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外轮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宽9~12mm,先端浑圆;内轮3片近匙形,上部宽12~17mm,基部宽3~5mm,先端骤凸而钝,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花药近基着,花丝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长3~4mm。蒴果长1.8~2.5cm,棱上的狭翅宽0.5~2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海拔2400~3150m的山坡草丛中或水边,主产陕西、甘肃、四川、湖北。

性状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等。

功能主治同暗紫贝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太白贝母

药材名称太白贝母

拼音Tài Bái Bèi Mǔ

别名太贝

出处《陕西中草药》

来源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鳞茎。6月采挖置麦麸中阴干,再用硫黄熏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鳞茎扁球形,直径达2.5厘米。茎光滑,中部以上生叶。叶最下2枚对生,其上为互生、对生或轮生,在花下方为轮生;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3厘米。花单一,顶生,下垂;花被钟状,裂片6,分离,黄绿色,上部有紫色斑点,长3~4厘米;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子房上位,通常3室。蒴果,室裂,膜质,长圆形,每室有扁平种子2列。

生境分部生于高山草地。分布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性味苦甘,微寒。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咳痰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复方治支气管炎:太白贝母、桔梗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踏膀药

    药材名称踏膀药拼音Tà Bǎnɡ Yào别名黄花地丁、土细辛[云南]、黄花细辛来源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灰叶堇菜Viola delavayi Franch.,以带根全草入药。秋冬采集,洗

  • 乌蔹莓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蔹莓药材名称乌蔹莓拼音Wū Liǎn Méi别名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来源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G

  • 黄连

    《中国药典》:黄连药材名称黄连拼音Huánɡ Lián英文名RHIZOMA COPTIDIS别名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

  • 白毛藤根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根药材名称白毛藤根拼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平

  • 毛蕊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蕊花药材名称毛蕊花拼音Máo Ruǐ Huā别名一柱香、大毛叶、海绵蒲、毒鱼草来源玄参科毛蕊花属植物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

  • 水苦荬根

    药材名称水苦荬根拼音Shuǐ Kǔ Mǎi Gēn出处《本草图经》来源玄参科植物水苦荬的根。原形态详"水苦荬"条。性味微苦辛,寒。功能主治主风热上壅,喉咽肿痛及项上风疬,以酒磨服。

  • 双股箭

    《中药大辞典》:双股箭药材名称双股箭拼音Shuānɡ Gǔ Jiàn别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

  • 通骨消

    药材名称通骨消拼音Tōnɡ Gǔ Xiāo别名白狗肠(《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爵床科植物大花老鸦嘴的根。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稍木质大藤本,幼茎密被粗糙的短毛,节明显,略膨大。叶

  • 天目琼花

    药材名称天目琼花来源忍冬科天目琼花Viburnum sargentii Koehne var. calvescens Rehd.,以嫩枝、叶、果入药。生境分部浙江。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活血,镇痛,

  • 柘树茎叶

    《中药大辞典》:柘树茎叶药材名称柘树茎叶拼音Zhè Shù Jīnɡ Yè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柘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