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

药材名称

拼音Jué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根状茎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0.3~1两。

备注(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蕨

药材名称

拼音Jué

别名虌(《尔雅》),蕨菜(崔禹锡《食经》),蕨萁(《纲目》),龙头菜(《广东新语》),鳖脚(《医林纂要》),山凤尾、如意草(《南京民间药草》),荒地蕨、松耕蕨、三叉蕨(《广西中兽医药植》),蕨儿菜(《东北药植志》),猫爪子、高沙利(《吉林中草药》)。

出处崔禹锡《食经》

来源为风尾蕨科植物嫩叶。秋、冬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地下,被茸毛。叶柄疏生,粗壮直立,长30~100厘米,裸净,褐色或秆黄色;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长30~100厘米,宽20~60厘米;羽片顶端不分裂,其下羽状分裂,下部羽状复叶,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钊形,长1~2.5厘米,宽3~5毫米,多数,密集;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枝,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长线形,囊群盖线形,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我的假盖。

生境分部生长于林下草地。广布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含1-印满酮类化合物:蕨素A、B、C、D、E、F、G、J、K、L、Z,蕨甙A、B、C、D、Z,棕榈酰蕨素A、B、C,异巴豆酰蕨素B,苯甲酰蕨素B,乙酰蕨素C,还含致癌物:蕨内酰胺。又含坡那甾酮A,坡那甾酮甙A,蕨甾酮。

药理作用本品之原种植物P.aquilinum,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胺酶,故维生素B1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Fe59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后,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性味甘,寒。

①《食疗本草》:"寒。"

②《本草拾遗》:"味甘,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脾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

①《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

②《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

③《本草再新》:"滑肠,化痰。"

④《本草求原》:"降气。"

⑤《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注意①孙思邈:"久食成瘕。"

②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

③《食疗本草》:"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复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蕨

药材名称

拼音Jué

英文名Herb of Eastern Bracken Fern

别名虌、蕨菜、蕨萁、龙头菜、鳖脚、山凤尾、如意草、荒地蕨、松耕藏、三叉蕨、蕨儿菜、猫爪子、高沙利、鳖、蕨猫草、粉蕨、山甲萁、乌糯葛萁、狼萁、如意菜、小金毛狗脊、甜蕨、米蕨

出处出自 崔禹锡《食经》;1.《本草拾遗》: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

2.《纲目》: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蕨科植物蕨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dium aquilinum(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Pteris latiuscula Desv.]

采收和储藏:秋、冬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地下,被茸毛。叶柄疏生,粗壮直立,长30-10Ocm,裸净,褐色或秆黄色,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长30-100cm,宽20-60cm;羽片顶端不分裂,其下羽状分裂,下部羽状复叶,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核,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长线形,囊群盖线形,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地林缘、林下草地及向阳山坡。

资源分布:广布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含1-印满酮(1-Indanone)类化合物:蕨素A(Pterosin A)、B、C、D、E、F、G、J、K、L、Z,蕨甙 A(Pteroside A)、B、C、D、Z,棕桐酰蕨素A(Palmitylpterosin A)、B、C,异巴豆酰蕨素 B(IsocrotonylpLerosin B),苯甲酰蕨素 B(Bonzoylpterosin B),乙酰蕨素C(Acetylpterosin C)。

药理作用本品之原种植物 P.Aquilinum ,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故维生素B,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质,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性味甘;寒

归经肝;胃;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降气化痰。主感冒发热;黄疸;痢疾;带下;噎膈;肺结核咳血;肠风便血;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注意1.孙思邈:久食成瘕。

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

3.《食疗本草》: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复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

2.《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

3.《本草再新》:滑肠,化痰。

4.《本草求原》:降气。

5.《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芦笋

    《中药大辞典》:芦笋药材名称芦笋拼音Lú Sǔn别名芦尖(《要药分剂》)。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春、夏挖取。性味①《本草图经》:"味小苦。"②《日用

  • 云香草

    药材名称云香草拼音Yún Xiānɡ Cǎo别名芸香草、臭草、石灰草、山茅草、诸葛草来源为乔木科香茅属植物云香草Cymbopogon distans (Nees)A. Camus的全草。宜9

  • 球穗花千斤拔

    药材名称球穗花千斤拔别名咳嗽草、百咳草来源豆科球穗花千斤拔Moghania strobilifera (L.) J. St.-Hilaire ex Jacks.,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

  • 土良姜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良姜药材名称土良姜拼音Tǔ Liánɡ Jiānɡ别名白草果、草果药、野姜、良姜来源为姜科姜花属植物土良姜Hedychium spicatum Buch.-Ham.的根

  • 白药

    药材名称白药拼音Bái Yào别名白药草乌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无距宾川乌头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duclouxii Levl.var.ecalcaratum Fletch

  • 华西小石积

    药材名称华西小石积拼音Huá Xī Xiǎo Shí Jī别名黑果、糊炒豆、棱花果树、马屎果、蒿叶叶、地石榴、小黑果、老鸦果、小石积木、沙糖果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华西小石积的叶或根。拉丁植物动物

  • 龟版

    药材名称龟版拼音Guī Bǎn别名龟甲、神屋(《本经》),龟壳(《淮南子》),败龟甲(《小品方》),败将、败龟版(《日华子本草》),龟筒(《本草衍义》),龟下甲(朱震亨),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

  • 布朗耳蕨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药材名称布朗耳蕨拼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原

  • 松针

    药材名称松针拼音Sōnɡ Zhēn来源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西伯利亚红松、黑松、油松、红松、华山松、云南松、思茅松、马尾松等的针叶。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痒。用于流行性感冒

  • 荷蒂

    药材名称荷蒂拼音Hé Dì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荷叶中央近梗处剪下的叶片。性味性味苦平。功能主治和胃安胎,止血止带。可用于胎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