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鲎肉

鲎肉

《中药大辞典》:鲎肉

药材名称鲎肉

拼音Hòu Ròu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鲎科动物东方鲎

原形态东方鲎,又名:鲎鱼(《广志》)。

体长70余厘米,宽约30厘米,全体深褐色,头胸及腹部各有1坚硬的甲壳被覆。头胸部背甲广阔如马蹄形,背面有3条纵脊,中央1条的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纵脊上,各有复跟1对。腹面有口,口缘有附肢6对,除第1对螫肢,由3节组成外,其它各肢,均有6节;第2对为脚须,幼体及雌体均呈钳状,雄者则末端呈1弯钩。另4对为步足,位于口的两侧,基节上均有倒刺,前3对的末节,均呈钳状。腹部背甲呈六角形,两侧有缺刻及短刺,腹面有板状的附肢6对,附肢为双肢型,内肢细长,外肢宽阔:第1对附肢左右愈合呈盖板,下有生殖孔1对;其它5对的外肢后面各有1对叶状鳃。腹部下面有1条强直的剑状物,称为剑尾。穴居,生活于海底沙土中,以海中的蠕虫及软体动物为食。

生境分部分布福建、广东一带海中。

性味辛咸,平。

①孟诜:"平,微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无毒。"

③《纲目》:"辛咸,平,微毒。"

功能主治孟诜:"治痔,杀虫。"

用法用量孟诜:"多食发嗽及疮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鲎肉

药材名称鲎肉

拼音Hòu Ròu

英文名King crab, Horseshoe Crab

别名鲎鱼肉

出处出自《嘉佑本草》;1.《本草拾遗》:鲎,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随。

2.《纲目》:鲎,状如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长五、六尺,尾长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茎,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状,每过海,相负示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亦曰鲎BI。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为酰酱。小者名鬼鲎,食之害人。

来源药材基源:为鲎科动物中国鲎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捞,将壳和尾取下,取肉,鲜用或晒干或腌制。

原形态中国鲎,体似瓢形,深褐色,全长可达70cm,宽约30cm,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两侧向后突出成刺。背面突起较高(雄者稍扁平),中央有一纵脊,其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各有纵脊1条,其上各有复眼1对,腹面凹陷,有口,有附肢6对,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第1对短小,由3节组成,是为螯肢;第2对长大,由6节组成,称为脚须,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为抱接器;另4对称为胸肢,位于口两侧,基节常有倒刺,用以帮助摄食,又称颚肢,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腹部略呈六角形,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前3对较大,但雌者的第4、第5、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故称生殖厣,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200页薄板状的书鳃,其内有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用以排泄。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以蠕虫、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5-8月为繁殖季节,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6-7月为产卵盛期,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将卵产在穴中,每穴产卵100-1000粒,接着雄体把精液撒在其上而受精。袂孵出的幼鲎,体长仅7-8mm,没有剑尾,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故称三叶幼虫。要经20多次的蜕壳,共历8年左右,才达性成熟期。

资源分布: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侧(岱山东南)海域。现已进行人工饲养。

化学成分中国鲎肉含胆甾醇(cholesterol)78.0%和少量C26-、C27-、C28-、C29-甾醇(sterol)血细胞含鲎肽(tachyplesin )鲎肽I,鲎肽II,还含血细胞溶菌产物(hemocyte lysate)。

胚胎含两组蛋白质,一组为血蓝蛋白(hemocyanin),一组命名为B-1蛋白质,B-2蛋白质和残余蛋白质(residual protein),还含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 )。南方鲎全体含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凝集素(coagulogen)。

肉含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南方鲎素(gigasin)II。圆尾鲎阿米巴样细胞含务凝集素(hemagglutinin),幼鲎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全体含圆尾鲎凝集素(carcinocorpin)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凝集素(coaguloge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β甘油磷酸酸盐(β- glycerophosphate)

性味味辛;咸;性平;有毒

归经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解毒消肿。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痔疮;脓疱疮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10g 。

注意多食发嗽并疮鲜。

各家论述孟说:治痔,杀虫。治疗痔疮,蛔虫、疳 积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晚香玉

    药材名称晚香玉拼音Wǎn Xiānɡ Yù英文名Tuberose出处始载于《种子植物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晚香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ianthes tuberosa L.采收和

  • 姜叶三七

    药材名称姜叶三七拼音Jiānɡ Yè Sān Qī别名姜七、内消子、土三七、打不死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姜叶三七的根茎。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根状茎圆形或椭

  • 麻妹条叶

    《中药大辞典》:麻妹条叶药材名称麻妹条叶拼音Má Mèi Tiáo Yè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卫矛科植物粉背南蛇藤的叶。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治刀伤。麻

  • 坠桃草

    药材名称坠桃草拼音Zhuì Táo Cǎo别名一根葱、秤砣草、双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葱叶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crotis unifolia(Forst)Reichb.f.采收和储藏

  • 岩茴香

    药材名称岩茴香拼音Yán Huí Xiānɡ英文名Ligusticum别名细叶藁本、桂花三七、柏子三七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石茴香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s

  • 保山附片

    药材名称保山附片别名草乌来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

  • 核桃楸

    药材名称核桃楸拼音Hé Tɑo Qiū别名山核桃、胡桃楸来源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以种仁、青果和树皮入药。夏秋采青果趁鲜捣碎泡酒备用;秋季采成

  • 五香藤

    药材名称五香藤拼音Wǔ Xiānɡ Ténɡ别名蛇毒药、拔毒散、铁骨散、小红袍、岩青叶(《云南中草药》),黄龙藤、通气香、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中间

  • 百部

    《中国药典》:百部药材名称百部拼音Bǎi Bù英文名RADIX STEMONAE别名百条根、百部草、闹虱药、药虱药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

  • 火炭母草根

    《中药大辞典》:火炭母草根药材名称火炭母草根拼音Huǒ Tàn Mǔ Cǎo Gēn出处《重庆草药》来源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根。夏、秋采挖。性味酸甘,平。①《分类草药性》:"味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