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鸭脚艾

鸭脚艾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脚艾

药材名称鸭脚艾

拼音Yā Jiǎo ài

别名四季菜、真珠菜、珍珠菊、肺痨草、鸭脚菜、甜菜子、刘寄奴[广西]

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调经,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水肿,白带,荨麻疹,腹胀,疝气;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3~6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粉撒伤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鸭脚艾

药材名称鸭脚艾

拼音Yā Jiǎo ài

别名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广州植物志》),鸡甜菜(《陆川本草》),鸭脚菜、甜艾(《南宁市药物志》),珍珠菊、土鳅菜(《福建中草药》),刘寄奴(《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菊科植物四季菜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木,高80~150厘米。茎直立,光滑,具纵槽,上部多分枝。下部叶花时雕落,中部叶有柄和假托叶;叶片广卵形,羽状分裂,裂片3~5,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两面光滑无毛,先端圆钝或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尖锐复锯齿,顶端裂片通常3浅裂:上部叶无柄,3裂。头状花序卵圆形,无柄,密集成穗状的圆锥花丛;总包钟状卵形,苞片3~4层,最外层者较短,卵形,内层苞片椭圆形,棕色,薄膜质;花杂性,外层雌花,长约2毫米;中央两性花,长2.5毫米,均为管状花;雄蕊5;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或山坡草地。分布华东、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挥发油和氨基酸。从叶和茎分离得脱肠草素、香豆精。

性味辛甘,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温,无毒。"

②《陆川本草》:"性凉,味甘。"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止咳,活血和瘀。治头痛,咳嗽,泄泻,便血,尿血,闭经,白带,产后腹痛,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汤火伤。

①《岭南采药录》:"活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金疮出血。治汤火伤,心气痛,水胀,大小便血。"

②《陆川本草》:"清肺止咳。治肺炎咳嗽,气喘。"

③《南宁市药物志》:"治跌打接骨,疮疡。"

④《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皮肤溃疡,汤火伤,头风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①治肺热咳嗽:生鸡甜菜二两,薄荷二钱,水豆腐四两,白糖二两。炖服。(《陆川本草》)

②治跌打积瘀:鲜鸭脚菜半斤,鲜水泽兰四两。共捣烂,用酒炒热,取汁二两服;渣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跌打黑肿:生鸭脚菜二两,生韭菜一两。共捣烂,用酒炒熟,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大小便出血:鸭脚菜、旱莲草、狗肝菜各二两,车前草一两。捣烂,加二流米水三两取汁,冲白糖服,每口服一次,连服两三日。(《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闭经或经前腹痛:鲜鸭脚艾一至二两。酒水煎,调红糖服。

⑥治产后积瘀腹痛或伴有寒热、肢节酸痛:鸭脚艾一两。水煎,调红糖服。

⑦治白带:鲜鸭脚艾一至二两。水煎服。

⑧治阴疽肿痛:鲜鸭脚艾二至三两,酒水煎服;渣捣烂外敷。(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鸭脚艾

药材名称鸭脚艾

拼音Yā Jiǎo ài

英文名Herb of Ghostplant Wormwood

别名秦州庵(艹闾)子、鸡鸭脚艾、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鸡甜菜、鸭脚菜、甜艾、珍珠菊、土鳅菜、刘寄奴、大力王、白花蒿、野芹菜、白花艾、白米蒿、土三七、肺痨草、红姨妈菜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叶细多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类植物。搓之作香。始载于《中国药学大辞典》。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苞蒿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苞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明显,侧根细长;根状茎短,直径4-10mm。茎直立,有纵棱,上部多分枝。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有柄或假托叶;叶片广卵形或长卵形,长5.5-12.5cm,宽4.5-8.5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3-5枚,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表,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长2-8cm,宽1-3cm,先端渐尖、长尖或钝尖,边缘细裂齿或全缘;叶柄长2-5cm;上部叶与苞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裂。头状花序卵圆形,无柄,基部无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钟状卵形;总苞片3-4层,半膜质或膜质;花杂性,外层雌花3-6朵,长约2mm;中央两性花,4-10朵,长2.5mm,均有管状;雄蕊5;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5mm。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林缘、路旁、山坡草地及灌丛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至醅各地区。

化学成分鸭脚艾含挥发油[1],挥发油中含白花蒿烯醇(lactiflorenol),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硫、愈创木薁(S-gua-iazulene),7-甲氧基香豆精(7-methoxycoumarin)即脱肠草素(her-niarin),气相色谱检出α-蒎烯(α-pinene),β-蒎酸(palmitic acid)[2]。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精,7-羟基香豆精(7-hydroxycoumarin)即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eone)[3]。从花和叶中分得白花蒿素(lactiflorasyne)[4]。

药理作用1.护肝作用 鸭脚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当于生药120g-kg给予,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从乙醚部分分得的7-甲氧基香豆素有明显护肝作用。伴形花内酯则无护肝作用[1]。鸭脚艾浸膏60g/kg,显着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重量也减轻。当剂量达到90g/kg、120g/kg时,其治疗作用更显着。电镜观察,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太结构为化程度减轻,脂肪滴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2]。鸭脚艾水煎剂对2-萘异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平喘作用 鸭脚艾挥发油2.56×10-3g/kg可使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肌显着松弛。挥发油0.2g/kg口服,显着延长组胺所致豚鼠的抽搐潜伏期,翻倒数也减少,该作用优于同剂量的氨茶碱。挥发油7.74×10-2g/kg,即可显着增加小鼠离体肺的灌流量。挥发油0.5g/kg腹腔注射,明显抑制卵蛋白被动致敏豚鼠皮肤反应(PCA)。可见,鸭脚艾可直接扩张痉挛状态翅支气管平滑肥,对抗组胺,影响变态反应,从而发挥平喘作用[4]。

3.毒性 鸭脚艾浸膏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156.6g/kg。鸭脚艾20g/kg连续给大鼠口服3个月,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病量改变[2]。

挥发油给小鼠腔注射的LD50为750±30mg/kg分别给家兔灌胃,连续4星期,各脏器切片镜检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4]。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理气化湿。主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陆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肺热咳嗽:生鸡甜菜二两,薄荷二钱,水豆腐四两,白糖二两。炖服。(《陆川本草》)②治跌打积瘀:鲜鸭脚菜半斤,鲜水泽兰四两。共捣烂,用酒炒热,取汁二两服;渣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③治跌打黑肿:生鸭脚菜二两,生韭菜一两。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 草药》)④治大小便出血:鸭脚菜、旱莲草、狗肝菜各二两,车前草一两。捣烂,加二流米水三两 取汁,冲白糖服,每日服一次,连服两三日。(《广西民间常用草药》)⑤治闭经或经前腹痛;鲜鸭脚艾一至二两。酒水煎,调红糖服。⑥治产后积瘀腹痛或伴有寒热、肢节酸痛:鸭脚艾一两。水煎,调红糖服。⑦治白带:鲜鸭脚艾一至二两。水煎服。⑧治阴疽肿痛:鲜 鸭脚艾二至三两,酒水煎服;渣捣烂外敷。(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

各家论述1.《岭南采药录》:活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金疮出血。治汤火伤,心气痛,水胀, 大小便血。

2.《陆川本草》:清肺止咳。治肺炎咳嗽,气喘。

3.《南宁市药物志》:治跌打接骨,疮疡。

4.《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皮肤溃疡,汤火伤,头风痛。

5.《中国药学大辞典》:主治脚气疝气。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丹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丹参药材名称丹参拼音Dān Shēn英文名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 山黄豆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药材名称山黄豆藤拼音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别名螃蟹眼睛来源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

  • 突厥雀

    《中药大辞典》:突厥雀药材名称突厥雀拼音Tū Jué Què别名鹅鸠、寇雉(《尔雅》),沙鸡(《尔雅义疏》)。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沙鸡科动物毛腿沙鸡的肉。原形态雄鸟体长约40厘米

  • 诃子核

    药材名称诃子核拼音Hē Zǐ Hé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核。功能主治①刘禹锡《传信方》:"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风赤涩痛。"②《纲目》:"

  • 泡桐树皮

    药材名称泡桐树皮拼音Pào Tónɡ Shù Pí别名桐皮、白桐皮、水桐树皮、桐木皮出处《本经》载有桐。《纲目》载;"贾思勰《齐民要术》言:……华(花)而不实者为白桐。白桐

  • 大石枣

    药材名称大石枣拼音Dà Shí Zǎo英文名Kansu Crabapple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陇东海棠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kansuensis (

  • 崖姜

    药材名称崖姜别名穿石剑来源蕨类水龙骨科崖姜属植物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以根状茎入药。春夏采集,去毛,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微涩,温。功能主治

  • 银花子

    药材名称银花子拼音Yín Huā Zǐ别名金银花子(《饮片新参》)。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果实。霜降至立冬间采收,晒干,置锅内微炒,手摸之觉热而有粘性时即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蛏肉

    《中药大辞典》:蛏肉药材名称蛏肉拼音Chēnɡ Ròu别名蛏肠(《纲目》)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原形态贝壳2片,薄

  • 鹰头

    《中药大辞典》:鹰头药材名称鹰头拼音Yīnɡ Tóu别名车风(《余居士选奇方》)。出处《药性论》来源为鹰科动物苍鹰的头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鹰骨"条。功能主治治痔瘘,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