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汇编21篇】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通用21篇)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
一、我镇“为民、务实、清廉”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题,党员干部也只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真正带领群众致富。我镇始终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建设,取得一些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为民”基层党委。
我镇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结合起来,以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打造“为民”基层党委。
一是以《包村干部双向选择实施方案》为推手,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实施《包村干部双向选择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调动了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远教广场为推手,转变政府工作机制。把美好乡村建设内容纳入到远程教育播放规划中,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优化工作作风,打造“务实”机关干部。
坚持务实,就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事情、干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察实情、干实事、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推手,积极优化政府工作作风,研究制定了《党员志愿者工作方案》,将志愿者服务队与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城乡同治结合起来,规定每周五为义务奉献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范文节选!
3、强化机关风气,打造“清廉”领导干部。
清廉是为政之本、从政之德、执政之基。为把我镇机关干部打造成为“清廉”的领导干部,镇党委不断加大领导干部的理念教育,将干部理念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同时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大权利监督,切实做到将权利关在笼子里,放在阳光下。
二、调研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广大群众对本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表现非常满意。但反映也有极少数党员存在联系群众不够,群众观念淡薄,不能很好的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狠抓落实等形式主义的问题。
(二)有的村“两委”班子的带富能力不足。个别村“两委”班子只满足于日常性工作,对于上级组织的检查投入力度大,而对于有益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多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该村党群干群关系。
(三)个别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进村入户深入实际调查,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2、工作作风不务实,存在形式主义。个别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群众放映强烈。
3、自由散漫,生活作风不踏实,个别村党员干部存在享乐主义。
(四)由于单一产业结构的束缚,只依靠种地不再能满足村民致富的需求。而受困于资金和技术,村民缺少其他致富渠道。党委政府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有致富能力的村民给予资金帮扶。
三、如何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群众对于涉及自身比较紧密的经济发展、民生及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反映比较强烈。面对这些情况,这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应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关键,将作风建设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重能力、重实绩、重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在保持班子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的原则,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抓两头”的方法,重点抓党建先进村和“难点村”,加大“难点村”治理力度,使先进村上档次,“难点村”上水平,推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
2、着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将美好乡村建设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调研过程中,群众对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效整体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同时对于美好乡村建设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注重把提升群众致富能力贯彻其中。
3、集中解决“四风”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在“为民、务实、清廉”上面的表现是好的,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但也应该看出,也有极少部分党员干部面对社会和党情的发展,存在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脱离群众、不能坚持与时俱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应加大对“四风”的查处力度,保证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摆形式,切实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体现出来,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2
20xx年7月,在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的信任和关心下,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后备干部,在20xx年秋季学期,学校领导为了锻炼和培养后备干部,安排了我负责办公室、支部、绿色学校工作,并且担任三年级美术教学。在这一学期里,我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认真的去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管理,虚心的向学校领导和教师请教,积极的投入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去,为学校的管理向领导纳言献策。根据县局关于后备干部的文件精神,在本期,我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调研,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方法
一是听取一线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及措施,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主要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功,新课程理念的贯穿,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走访部分师生及学生家长。主要了解学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状况、教师工作责任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四是查阅各类资料。重在掌握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
二、存在问题
1、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体制的原因,部分教师安以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出满勤”,不关注教学效果;有的评上高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的教师,涨了工资,就不想
上任务较重的课;有的不愿当班主任等等。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部分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4、教学常规管理抓得不细、不实
教研组、教师工作计划审签、单元过关抽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师听课评课辅导检查等,管理还不细致,不实在。
5、学科教师不配套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局部有缺额如综合科普遍差专业教师,学校不得于采取其他教师兼课的办法,弥补部分科目教师不足,增加教师工作量,也由于专业不对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6、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目前唯一的微机室由于电脑绝大部分损坏已不能使用,学校只有一台投影仪,并且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真正以“绩”兑“资”
一是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益。二是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改变现行只提要求,不问结果;不认真学习,冒报学分的现象。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奖励机制。四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3、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采取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4、强化教学工作指导
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了解教师需求,提高指导针对性;三是结合学科实际,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5、加大投入增添教学设备
在加强学校校舍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设备的投入,以满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家长及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团结拼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教育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3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集镇。农村学校特别是部分边远山区学校、村校办学规模进一步萎缩,农村学生就读需求、师资需求与校舍配置相对失衡。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舍资源利用、学生就读需求、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按照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10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沭全牵头,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县教委负责人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沙市、上坝、双龙、双土、故陵、新津、宝坪、清水、盘龙、巴阳等10个乡镇近30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状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16所,其中,公办学校126所,含普通高中8所(市重点高中5所),职业学校2所,单设初中28所(原县管初中12所),九年制学校5所,小学80所,特教学校1所,独立幼儿园2所;民办67所,含中小学6所,幼儿园61所;村校123所。乡镇中小学附设幼儿园84个。
xx年,在校学生167852人,其中初中39146人,小学69059人。在职教职工9853人,其中初中3115人,小学4972人(其中村校380人),特教学校34人。全县校舍建筑面积1831851.91平方米,生均11.53平方米。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情况。全县现有农村初中24所,农村小学71所,九年制学校5所,村校123所。初中27052人,小学49xx1人。学生人数在20__人以上的农村小学有6所,100人以下的中心小学有4所(盐渠小学、新建小学、梅峰小学、富家小学)、初中1所(九龙初中)。学生在100人以上的村校有10所,10人至20人的村校24所,10人以下的村校40所(其中仅有1人的村校7所)。
(三)城乡人口变化情况。一是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根据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县农村人口xx年981703人,xx年980544人,xx年980369人;二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集镇,城镇人口逐年递增。全县城镇人口xx年362866人,xx年370178人,xx年377240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愿望不断增强,村校教育资源处于相对劣势。
二、主要成绩
近年来,全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贫工程,紧紧围绕打造重庆市教育强县目标,凝心聚力,奋力前行,推动教育不断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效。
(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争取中央、市级资金24亿元。投入建设资金6.5亿元,新建小学2所、幼儿园11所,改扩建学校93所。投入15284万元,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85所;多方筹集资金化解教育债务,债务总额从5.4亿元下降到1.1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投入资金6239万元,新建多媒体及“班班通”教室2518间、计算机教室60间、“六大功能室”666间、实验室184间、图书室119间、村校综合室38间,新建“村校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114个,为全县中小学购买了教育资源库。主动作为有效处置村校闲置资产。一是保留备用。为保障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以备必要时恢复办学使用,保留了11所闲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204平方米。二是盘活利用。除留作保留办学外,其余382所农村教育闲置资产(建筑面积153450平方米)由县人民政府整体划转给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通过签订相关权益转让协议,将农村教育闲置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益让渡给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
(二)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减负提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常规管理,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表彰奖励教育质量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比例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4.3%。义务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为全县高中教学质量步入全市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近5年,全县高考总上线4.4万人、本科上线2.2万人、重本上线6574人,有18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xx年,全县高考总上线9790人,上线率96%;本科上线5506人,上线率53.99%;重本上线1xx7人,上线率18.51%,有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三)文明礼仪教育影响全国。坚持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以《中小学文明礼仪公约》为主要内容,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构建了文明礼仪教育“四进”工作机制,推动了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品牌形成,助推了中国礼仪之乡建设。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高层论坛、重庆市文明礼仪进校园推进会,助推了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和配套教材的`编写。文明礼仪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一张名片。
(四)特色教育有为有位。坚持以体育、艺术、科技三大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26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被重庆市确定为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新津小学等1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口中学等6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艺体、科技特色学校。沙沱初中xx级学生刘灏勇夺仁川亚运会94公斤级举重冠军。云硐初中跳绳队获得亚洲跳绳锦标赛亚军和季军。养鹿初中学生钟祎帆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所在小提琴演奏6人团队获得重奏合奏组金奖。东山初中学生肖波获xx年首届全球葫芦丝巴乌网络大赛一等奖。学生舞蹈连年荣获全国金奖,xx年云中学生舞蹈获全国特等奖(全国仅10个)。盛堡初中被命名为“全国跳绳大课间示范学校”。民德小学学生欧阳梦屿获得全国宋庆龄少儿发明奖金奖。我县成为全市艺体、科技教育获奖大户,特色教育可圈可点。
(五)队伍建设显著加强。从xx年起,连续5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2529人。目前,全县在职教职工9853人,35岁及以下教师占45.7%,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54.2%,基本解决了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老化等问题。构建了国家级培训做示范、市级培训推重点、县级培训抓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的“金字塔”师资全员全能培训体系,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及国家级培训6000人次。全县现有特级教师12人,市级名师2人、骨干教师117人,县级名师36人、学科带头人41人、骨干教师1528人。坚持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促进干部有序交流,鼓励干部干事创业。xx年来,全县交流学校领导干部37人,提拔重用23人,免职16人。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表彰“五个十佳”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xx年开始,按五类标准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中心校教师最高月补助700元、最低200元,村校教师最高月补助1000元、最低350元;xx年开始,农村学校教师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目前,学校班子团结、务实,有干劲;教师敬业、乐教,有朝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布点需要局部调整。村校布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部分村校因生源流失导致校舍、设备设施比较富余,造成了学校资产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农村少数贫困家庭短时间无力将适龄儿童送进区域中心集镇就读。如上坪小学复垭村校1个教师教8名留守儿童,由于路途遥远、群众需要等原因,村校仍需要保留;文龙小学六合村校因“9.1”洪灾导致校舍损毁,22名学生和3名教师撤并到中心校,但六合村校距离中心校较远,辐射人口2500多人,群众强烈要求恢复。
(二)办学条件需要继续改善。部分学校配套功能不完善。一是个别学校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如无量小学曾因水质不达标被罚款;二是教师周转房总量不足,如故陵初中少数教师没有配套周转房住;三是寄宿制学校洗澡室、厕所需要改造完善,如上坝小学等;四是学校资源多寡不均,如宝坪小学占地面积不足,宝坪初中闲置土地和房子较多;五是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缺少编制;六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点多面广,教师每天参与学生营养午餐分餐、陪餐等相关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三)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一是教师总量不足。全县编制数为10395个,在编在岗教师9853人,下差542人(不包括幼儿教师,学校附属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二是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近5年新招教师中女教师多达70%以上,部分学校年轻教师性别比例相差过大,大龄未成家女教师过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身心健康。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艺体教师缺乏,尤其是村校,存在设备设施无教师使用、不会使用等困难。四是新入职教师稳定性不够。受地域环境和个人价值取向等约束或影响,新入职教师辞职频繁(每年均有30至50名辞职或辞聘)。
(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引起社会共同关注。据调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基本在70%以上,如双土九年制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以上。父母远离,学生家庭教育中父辈教育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代替,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很大“盲区”,导致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偏差、意外伤害等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同时,家长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全部推向学校和教师,但学校和教师无力承担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角色,这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建立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有序交流的长效机制。组织“xx名师”等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城区学校教师深入对口农村学校开展课改研讨等结对帮扶活动;选派城区或城周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鼓励中心校教师轮流到村校支教,艺体教师到村校走教。探索小型中心校不撤建制,不设行政班子,由区域中心校委派副校长负责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对学校进行科学分类、分组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继续办好不能撤并的村校;对于需要撤并或恢复的学校,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听证会,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利用高山、边远地区移民搬迁等政策,解决边远特困家庭学生到中心校就读问题,促进合理撤并微型村校;做好需要扩容的大型学校规划建设(如江口二校、南溪二校等)。二是针对性投入。尊重村校现实需要,以维修改造为主;加大中心校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中心校办学功能。
(三)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结构。结合我县农村学校教育实际,村校和小型中心校适宜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标准灵活、科学地核定学校的教师编制。调整和避免学校教师资源过剩和不足的现象。教师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应引起省部级人力社保部门的高度关注,制定政策,切实解决。增核幼教编制,解决幼教师资紧缺问题。
(四)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议人力社保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在补充农村教师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引进本土人才。如有条件地培养本地的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落实《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渝府发〔〕28号)的政策要求:职工继续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区县财政按照不低于本地区教师工资待遇总额(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周边万州等区县已基本落实),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五)做好政策顶层设计,破解留守儿童管理难题。呼吁上级人大出台相关法规或实施条例,如规定留守儿童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其身边监护。相关部门积极联动配合,如党委、政府包括镇、村要以强制性措施进行干预,尽量让每个孩子有一人(父母之中)监护。明确学校、乡镇、社区、村级以及县妇联、文明办、团委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如每学期由地方政府牵头,学校具体承办,开展不少于1次的家长学校培训活动。
(六)开展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方针,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落实师德师风考核、通报和公示制度,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把教育定位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贫工程;县财政、人事、发改、编制、公安、食品药监、移民等部门主动为教育发展献计出力;县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水利、扶贫、招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尽力为教育发展开绿灯;县教委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在落实现有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幅度,在评职晋级、评优选好、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各乡镇(街道)每年开展教师节表彰慰问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4
对本市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素质等教育均衡问题,初步对建德市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帮助推动建德市教育工作,同时可为其他县级城市教育发展作借鉴。
建德市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尤其是通过省级教育强市的创建,进一步引起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全面推动了教育发展。严州中学分校、新安江中学、明珠小学和各乡镇一大批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已经使全市教育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人民群众对建德市教育取得的成绩非常肯定,上学难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却更多了,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对要求子女上“好”学的要求更加迫切了。学生家长在目前教育的均衡问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设备条件改善等方面还集中了比较大的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所以相应地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但同时,也说明了建德市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调查小组对建德市20xx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
一、建德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村教育发展。
1.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学校基础建设。目前,建德市许多乡镇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乡镇一级很少能对学校建设发展有很大的经费投入,只有少数学校能够找到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来扶持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的限制使全市学校教育基础很难再有进一步大的发展,特别是偏远乡镇学校基础设施改善的难度更大。
2.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学校教育负债严重。近几年,建德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学校也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了食宿改造等工程。然而每实施一项工程,往往只能争取到部分资金,一个学校实施的基础建设项目越多就造成负债越多。大量的教育负债影响学校的.稳定,也影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精力。
3.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办学条件改善。因为缺钱,学校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房,有些有学校虽然有机房,但电脑都是靠别的单位送的,基本是淘汰下来的,没法让学生使用,导致一些学校被迫停止计算机教学;电脑、电教器材坏了没钱维修,只好停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等问题。
(二)教师队伍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
1.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英语、信息技术、劳动技能、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仅农村小学20xx年就紧缺25名英语教师,39名信息技术教师。农村教师专业结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的距离。
2.农村教师年龄偏高。据调查,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0.8岁,其中45岁以上的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5.7%。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高的现状,使很多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在农村无法真正落实,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3.教师水平问题。大量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能力水平与正规老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些老师年龄较高外出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从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来看,仅初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城区学位高出农村学校近11个百分点。
4.教师素质问题。近几年,极少数教师不注重形象,大讲吃喝,爱好赌博,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群众中的形象。目前,少数教师因为私底下做家教工作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少数教师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吃喝等,逐步形成风气,不顾形象,影响群众对教师的看法。
(三)学生生源质量亟须提高。
1.农村的学前教育严重滞后。调查显示,在城市中,3-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有83.7%已入幼儿园,而农村中,这一数字仅为45.12%;城市中,3岁以下入托(入园)儿童的比例达到11.39%,而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1.57%。在农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几乎是空白,无法提供完整有效的学前教育,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严重影响了建德市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农村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建德市农村外出打工人非常多,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使得农村孩子无论是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是家庭教育环境都比较差,在踏上小学之前就缺少了必要的教育。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要树立办学是政府行为的观念,加大教育的投入,减轻学校校长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和负担,让学校校长真正能把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中来。要切实做到“四优先”即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用地;在财政年度预算中,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在教育投入中,要优先保证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落实。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帮助解决教育负债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生源质量。坚持每个乡镇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加大对乡镇幼儿园的教育指导工作。根据农村的实际逐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坚决取缔农村无证无资质的私人幼儿园。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小孩子家庭教育工作。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要实行教师内退制度,允许农村中小学年龄男57周岁,女52周岁以上的教师提前内退或不计编,以空出编制补充年轻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调整目前农村教师师生比编制,实行农村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师编制政策,小学师生比农村与城镇均为1∶21.初中均为1∶16.缩小政策上对农村教育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要加强农村优秀教师的培养,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通过一系列对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逐步使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知识专业化,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四是加强教育督导,完善督学和督政制度。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建立和完善教育的督导评价标准和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督导工作不但要“督学”,还要“督政”,使各级政府确保其政府行为到位,确保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资金投入;“直接督导”与“间接督导”相结合,在以督导机构直接对各地进行教育评估为主的同时,创新教育督导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教育改革、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推进乡镇品牌学校创建,有重点的扶持学校发展。要根据全市人口出生情况,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规划。目前建德市“一主四团”发展架构逐渐形成,人流物流资金等也开始向“一主四团”集中,教育的规划和发展重点应与之相适应,有重点地培养“四主团”乡镇学校的发展。
六是科学合理地增加生均公用经费。目前的生均公用经费还含有福利费、工会费、党员活动费等,虽然近几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对规模小学生特别少的学校,在生均公用经费安排上不应该一律按学生人数来计算,否则严重影响到目前规模小的学校日常工作(有些学生少的学校校长培训的经费都没法保障),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生均公用经费总数的底数,以保障规模小的学校正常开展工作。
我们将调查推广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教育领域,使我们的调查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步对建德市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帮助推动建德市教育工作,同时可为其他县级城市教育发展作借鉴。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5
一、素养和素养教育
素养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一个人物理意义上存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和属性,是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条件。教育学和育人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是指人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以及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内在的、影响其行为、打算其态度和价值观、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品质,是左右一个人思想行为和激发潜能的动力源泉。也可称作素养。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养、劳动技能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智力表现素养、力量进展素养、制造力发挥素养等。
素养教育是指一种以形成和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建设,通过审美素养的提升来铸塑责任担当意识,激发潜能、提升力量、形成动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力量,是以同学为主体形成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同学才智潜能,是注意共性进展和身心健康,形成人的健全共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养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进展,这种非智力因素形成和进展作用于同学智力因素,充分开发、挖掘同学潜能,使同学智力因素进一步提高和制造性的进展,从而达到同学全面进展的目的。同学的全面进展不是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在各个方面都突出,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同学的潜质、爱好爱好、不同层面素养的形成和进展各有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共性品质,所以说全面进展是建立在同学共性进展基础上的全面进展。
二、现行基础教育教育现状分析
现行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严峻,弊端凸显,在特别现实的升学竞争压力中,学校、老师、家长唯以同学成果论质量,论成败,导致同学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老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呆板,成为同学进展的阻碍,同学主观思想上缺少个人想法,阻碍共性进展,不知责任担当,学习上缺失动力,主动学习、乐观探究的少,主观能动性差,正如我身边的高中老师说的:“现在这些孩子,都高中了,怎么不知道自己学的?”。全靠学校管理的高压制度和老师早起晚睡、一刻不离的跟班式管理和填鸭式的“喂食”教学,不喂不吃,好一点的是喂多少吃多少,还有吃不了、不吃的,过去每个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不那么优越,也就不会太惯着孩子,老师还可适当的“体罚同学”,当然我们不提倡体罚同学,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种“体罚”和说教中,同学怕老师,老师喂,同学有时候是不吃不行,同学在某些方面的素养也会形成和进展,特殊是品德方面的修养,这些尽管是有限的素养也会转移到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作用。这种喂养式教学在肯定程度上也见效不少,也成就了一些孩子的一生。但是现在的孩子一方面家庭溺爱的多,心理承受力量差,甚至孩子缺失基本的对错意识、善恶观念、感恩情怀、更谈不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老师管理中也是尴尬不少,重不得也轻不得,喂了不吃也很无奈。除了学校教育,家长为了孩子在激烈升学竞争中取得高分,不惜重金在课外强补的题海中淘分。这样的教学还怎么去谈创新性人才的培育,这种缺少同学主观能动性和乐观性、没有动力、抑制共性进展的教学,同学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而发生的相关大事层出不穷就是例证。
三、素养教育是不是就不要成果
素养教育和同学成果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素养教育才是同学学习动力稳定持续、学习潜能开发、学习力量增加、学习成果提升的根本保证,更是同学全面进展、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许多人看来,素养教育的实施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成果,甚至是学校领导也这么认为,也以此为由在素养教育的实施中打折扣,这也是制约素养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重要缘由。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样的熟悉,究其缘由就是曲解了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内容所致。这种曲解也导致素养教育在实施中偏离方向,效果不佳,事与愿违。
素养教育不是不要同学文化课的分数、成果。我们可不行以这样说,应试教育在人才的选拔中是在考同学的成果、要分数,比的是谁更努力、谁更勤奋,但是为什么而勤奋、要努力,向那个方向努力!所以与其说是考同学成果,还不如说是在考同学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选择了自己喜爱和抱负中的专业、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是不是有乐观主动学习的习惯、是不是自觉的去努力了。这些问题就是素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素养教育是不是就不要成果、不要分数呢?只要稍加推敲,信任每个教育者、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好,“好同学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同学自己学出来的”,这句话也解释了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同学成果差别很大的主要缘由,家长中也有这样一些话:“我家孩子很聪慧,就是不学,”“我们家孩子学校不懂事,不好好学,到高中不知怎么想通了,学习我们再喊地都不要了,成果提高的很快”前者是孩子的素养制约了孩子的学习,后者是孩子在某方面的素养形成或进展了,再想想六七十年月那些学习好,有出息的农村孩子,好多就是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或在亲情的感恩、质朴的家庭教育等人文文化中懂善恶、知美丑、思想品德素养提升、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了责任和担当意识,这些内在的素养(素养)的形成,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才有了动力,开发了潜能,学习力量也提高了,更有了制造力,甚至这种素养会影响他的一生。当然这也说明素养教育不光是在以情感为灵魂,以审美、表现、实践、制造为途径的艺术课程中,也包含在社会活动和劳动实践中,这也是为什么学校课程设置中有劳动课的缘由。只要同学在素养教育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学、主动要学就没有学不好的,而且也才会有制造性,才会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也才会有同学的共性进展,学习成果的提高就迎刃而解、不在话下了,这么朴实的道理家长们都懂得,而这就是我们素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素养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形成素养、提升素养、从而全面进展的教育。思想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由其使同学形成健康身心,让同学共性得以进展,铸塑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同学才智潜能和主动精神,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进展创新力量,培育创新型人才。
四、音乐教育中如何体现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
素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音体美课程中,也体现在语文、政治、历史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所呈现的素养内容各有不同并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但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对同学素养的形成和进展有着其不行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所打算的,当然了并不是开设了音乐、美术课就是素养教育,我们要把艺术教育和素养教育区分开来。那么我们怎样处理好艺术教育和素养教育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又如何体现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我只结合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音乐作品的灵魂,以审美为核心。
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素养教育我们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音乐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专业学问技能的培育,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培育同学的审美意识、提升同学的审美力量,用艺术美和艺术作品的情感主题铸塑同学的心灵世界,从而激发同学爱好和表现、制造美的欲望,通过学问学习、音乐表现和制造进一步加强和稳固由此而获得的诸方面的素养。,充分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的三个教学目标。
素养教育中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就不能脱离艺术的灵魂—情感,如何抓住艺术作品的情感主题绽开教学,动身点和突破口首先是情感体验,完善的情感体验过程的完成,需要必要的音乐学问保障、需要有适合同学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的支持、需要奇妙教学过程的引领、需要有良好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养成、还需要有相关文化的助力。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艺术作品的情感灵魂,从感知到想象、联想,再到理性的分析。在其基础上留意培育和提高同学鉴别和观赏艺术作品的力量,用高雅的艺术作品来感染人。以审美为核心我们还必需充分处理好艺术作品的情感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只关注情感性忽视思想性,我们的熟悉就没有高度;只关注思想性忽视情感性和艺术性,思想性就不能深化人心;没有艺术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就成无病呻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化的挖掘和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让同学更加深刻、切实的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实现净化同学心灵,陶冶同学情操,从而达到同学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成为道德美妙,全面进展的人。
(二)敬重同学共性进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音乐教育是以同学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想象、联想为桥梁,以表现、制造为载体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由于共性及各方面素养的差异,在情感体验、想象、联想、表现和制造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师在把握住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敬重同学不怜悯感体验、表现和制造,也就是充分敬重同学的共性进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四次全教会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进展的战略主题”,足见全面实施素养教育的战略高度和重要性,但素养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需要领导者、教育管理者、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老师共同努力,同时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也不是靠某一门学科可以完成的,而是渗透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个层面的,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当把素养教育体现在管理、评价和与之相关的全部课程中,我们也应当熟悉到素养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治本治根治表的战略性教育。
素养教育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讨论和践行的课题,在素养教育的浪潮中,我只是沧海一粟,见解浅拙,争鸣一二,不妥之处还求勘正。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6
学习方法是同学取得良好成果的先决条件。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同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同学更好更系统地把握各科内容。同样,学习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同样重要,老师不仅要讨论教学法,更重要的是依据同学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总结并引导同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我们对中同学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学习做了如下初步调查。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同学目前的学习状况。
2、分析同学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缘由。
3、找出改善这种差异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石化一中的全体同学进行部分抽查问答的方式,并在重点班选出几名优等生进行问答。
三、调查结果
(一)预习状况、方法。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同学自学力量的方式之一,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其中“老师要求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同学大约占45%,而自觉预习的同学只占25%。大多数同学预习也只是把课本看一遍就算完成了预习,而通过预习发觉问题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学则很少,重点班的优等生也有人常常预习,但是他们预习通常采纳找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而中等生和差生则大多是看一遍新课内容,而且只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都表明预习还是中同学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听课状况、方法
听课是同学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中同学自制力量不是很强,很简单受四周环境的影响。影响同学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同学的学习爱好以及老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种状况约占70%,因此老师要擅长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三)课堂笔记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成果较好的同学多采纳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样的同学约占22%,说明他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大部分中等生采纳做具体笔记,以便课余时间复习,有其被动的一面。基于从上同学听课和记笔记方法上的区分,老师应指导同学如何听课记笔记,从而关心同学提高学习效率。
(四)作业状况及其方法
由调查结果显示,同学采纳“先做后看书”的比率较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困难生基本采纳这两种方式完成作业,仍有抄袭作业的行为。从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来看“先看书后做”的方法较抱负,先看书比较清楚地把握学问点后,再通过作业来检测学习的学问,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有的优等生也采纳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课堂小结,就可以直接采纳其次种方式完成作业,这样既能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有目的地看书,使得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五)复习状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常常复习的同学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复习应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重点复习不懂或不会的学问,当然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抱负的效果,比如一位优等生介绍,他每次的考前复习都针对自己学问缺漏的地方,自己选题出卷进行自测,这说明好的复习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老师要擅长指导同学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引导同学复习。
经过这一个星期以来的调查,目前中同学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同学还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转变这种状况,关心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老师讲课之前,应先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讲课时,要变“满堂灌”为“少、精、活”,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这样,同学留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老师问题重点仔细思索,找出规律,解除预习中的疑难,同学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7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
20xx——20xx学年度,xx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农村中小学校1671所,其中:农村小学1461所(含389个教学点,220所中心学校),初中学校210所。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383831名。在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25505名。
20xx年,xx市在1区9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这项政策惠泽了全市80万农村中小学生。各级财政部门以实施新机制为契机,优先保证并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保障力度,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20xx年为例,全市10个县区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56179万元,加上中、省、市安排的“两免一补”资金9160.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7051万元、教育专款2963万元、县区配套2074万元,教育资金投入总量达77967.5万元,比20xx年增加了18898万元,增长32%。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公用运转经费4778.2万元,教职工人均年公用经费达1873.4元,比以前年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学校的正常运转,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校资金量增加,管好用好教育资金已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为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于20xx年在全市初步建立起“预算到校,专户到校,拨款到校”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方式。各县区按新的管理方式,设立了教育资金专户,以初中学校、中心学校为基本预算单位,逐校编制并汇总农村中小学校预算,按预算进度拨付资金。新的管理方式运行后,对规范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目前,从全市情况看,各县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已全部实行银行代发,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大体来看,有以下五种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中心学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核算与管理集中在中心学校。如旬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年初预算到县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根据二级预算分期拨付到校,以中心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村组小学经费支出向中心学校报帐;对于专项资金实行财政、教育部门两家联合下达资金分配文件,教育部门负责项目实施,财政部门负责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工程完工后,由县财政、教育部门对工程支出票据进行审核报帐。财政部门不直接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实施监督,由教育部门、中心学校实施内部监管,以学校自行管理财务为主。
第二种是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校经费实施集中核算与业务管理。如平利、岚皋县,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对专项资金实行报帐制,即:学校将项目建设支出票据报送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度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校。
第三种是会计委派制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县财政部门委派会计驻乡镇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实施支出审核管理。如白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驻乡镇委派会计审核把关后支付;对于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校,由县教育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支出票据由委派会计和财务总监审核后支付。
第四种是县教育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县教育部门内部设立核算机构,对乡镇初中学校、中心学校财务集中核算。如石泉县今年在县教育局内成立了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财务核算与监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校核算,报帐制管理”的办法,财政部门负责按预算拨付资金,资金监管由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
第五种是县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上收到县级集中管理。如汉阴县,在县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股,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管理业务,直接管理到初中及中心学校。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专项资金由教育经费核算股集中核算,实行报帐制管理,从收支源头上监控财务活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xx市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方式不统一,有的管理方式停留在旧的“以乡镇为主”的办学体制下,有的管理方式已与“以县为主”的新体制相适应,还有的管理方式处在新、旧体制的交叉运行中。从各县区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财政监管缺位。实行学校集中核算、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及会计委派管理方式,县区财政部门实际上只管了经费的预算与拨付,面对量大面宽的教育经费监管没有到位,由学校、乡镇或委派会计实施监管,一些学校财务管理出现了漏洞;
二是管理关系不顺。实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学校独立核算或会计委派管理,县区财政部门未对学校经费进行核算和监管,乡镇领导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会计核算环节中经费支出的审签,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财务主体地位。教育部门认为只参与资金初级分配,对学校资金监管中间隔着乡镇政府,想管而又不便于去管,使本系统财务监管难以实施。
三是运作程序繁杂。实行乡镇集中核算,学校整个资金的审批,除工资外,学校领导先签字,送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员审核,之后总会计把关,送财政所长签字,重大支出需送乡镇分管领导,甚至乡镇长审批后报帐,造成审批环节多,工作效率低,学校对此意见较大。
四是管理效果不同。实行县级财政部门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对教育资金、资产及债权债务的全程监管,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而其它几种管理方式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缺欠。
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于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财务一般不与乡镇财政发生核拨关系的实际,实行县级财政部门集中核算管理的方式比较完善、规范。这种方式体现了“校财县管”集中核算,统一管理的特点,适应“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大的优点是融会计核算、财务监督、资金管理为一体,能把财政的基本职能贯穿于资金的预算、拨付、核算、监管之中,有机地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督,尤其是财政部门对资金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结果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监督,这样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资金拨付后,单位随意开支,财政部门“亡羊补牢”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因此,统一实行“校财县管”模式是规范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经费管理模式的对策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强化学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新机制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要按照“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在坚持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支出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上收县级统一管理,在县财政部门或会计核算中心内部设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核算管理机构,负责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集中核算与管理。切实建立“校财县管”的管理模式,实行“预算到校、拨付到校、核算到校、监管到校”的管理方式。
首先是预算到校。
一是把所有农村中小学校纳入县级一级预算单位,建立以初中学校、中心学校为基本预算单位。把单设的初中、九年制学校从中心学校剥离出来,以回避中心学校权力过度集中。
二是统一预算编制口径,收入统一按省、市明确的经费标准纳入预算,学校所有收入(指辅助事业收入,包括勤工俭学等)纳入专户管理;支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全额预算。
三是对学校公用经费部分作出规定,合理核定各项支出标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学校公用运转支出,突发事件处置和学校正常维修支出,教学如教研活动、设置购置及教师培训支出。学校根据县区指导意见和原则要求,编制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经县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分校编制并汇总农村中小学校预算。
其次是拨付到校。按预算进度拨付资金,由县财政部门预算下达指标,国库直接将资金(除工资外)拨入教育经费核算机构各校帐户。对“两免一补”资金按月拨付。对学校支出实行“报帐制”管理,由初中、中心学校报帐员向县区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报帐,支出票据由分管财务校长一枝笔审签。小额支出以现金支付,大额支出以转帐支付。同时,对学校区分情况,核定备用金,提前借支,用于学校日常运转。
再次是核算到校。由县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承担县区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业务和履行财务监管职能,负责管理所有预算单位。对核算机构人员实行“分校负责制”,明确每个人管理的学校。对学校的财务核算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撤销各学校原有帐户,只保留工资专户,将所有预算单位在县区教育经费核算机构统一开设教育经费帐户,实施一校一户,分户核算。
最后是监管到校。
一是县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每月向学校提供财务报表,向财政、教育部门报送学校财务分析报告,使其及时掌握财务活动情况。
二是强化制度约束,县财政部门、教育经费核算机构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业务运行。
三是对学校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登记,纳入县教育资金核算机构业务管理范围,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对学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票据统管”约束,确保收入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
五是对项目实施,如危房改造、校建、大型购置等实行招、投标,由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相关学校参与配合,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形管钱与管事相结合的机制。
六是学校采购业务,全部进入政府采购管理,按采购程序办理。
七是实行民主理财制度,由教职工推选产生学校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学校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初审,学校对本单位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实行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坚持每学期公开一次本单位的财务活动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实施“校财县管”模式应注重的工作及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如: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票据审批及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等。特别要强化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阳光采购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突出把好“收、支、购、建、拨”五个关键环节,真正使学校财务管理做到收有据,支有度,购有章,建有规,拨有法。同时,要加强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的工作衔接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通报、研究教育经费管理情况,为“校财县管”模式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预算到校编制工作,增强预算约束力。农村中心学校编制预算,要按照县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支出项目,促进县区财政部门对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控管由总额控制转变为定额控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对川道、山区、边远学校分类别核定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如学校招待费、购置费等,通过实施项目标准控制,节约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要强化支出控制,坚持用一种模式,一套审核标准,一个支出口径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各项支出控制在年度预算指标以内,并对资金支出和使用效果进行检查验收,以控制和减少不合理的开支,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加强学校资产、债权债务管理。对学校的资产要进行清理、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对学校的债务要逐校进行核实登记、锁定基数、控制新债、制定化解旧债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措施,促进学校债务化解。要把资产、债权债务体现到学校财务上来,融入财务管理之中。
四是要重视财务分析和结果应用。教育经费核算机构要定期向财政、教育部门报送学校财务活动情况,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促进教育资金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县区财政部门资金拨出后,要以学校预算为核心,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集中核算为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做好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镇财政所要积极配合上级财政部门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五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搞好培训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而夯实这一基础的重要手段是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要对学校校长、分管财务的校长和报帐员进行业务培训,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加强财经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守法意识,尤其是加强《会计法》、《审计法》、《中小学财务制度》以及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和新机制相关制度的学习,使财务人员严格按制度办理支出,真正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逐步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心,提高理财水平,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六是要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校 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将财政监督职能延伸到校;要坚持每年组织专项检查,把检查的重点应放在学校预算与执行,资金使用与效果,日常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确保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金落实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8
20xx年,我率领教研中心主任肖贤、副主任李立强等一行5人对区属各校(园)的教育科研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学校的专项汇报,组织了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基层教师的心声。调研中我们分别针对每所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中肯、专业性的建议,给学校指明了方向,拓宽了科研工作的思路。
一、调查目的
进入新世纪,教育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一个区域内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需要研究,大到教育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区域教育科研建设已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为充分了解本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研究、培训和管理模式,使教育科研工作更加务实,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发现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体推进全区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本次调研,普选了全区20所学校(园)(九年义务教育学校6所、小学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所)为对象,采用材料汇报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围绕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看法、“九五——十五”期间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及期间承担课题研究的现状、学校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与各校(园)领导进行了座谈汇报;就个人教科研的体验、开展课题研究的经历和参加教育科研培训情况在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目前全区教育科研现状(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对学校教育科研所涉及的体制、机构、运行机制、研究方法、现代技术、专业引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知识管理和生态环境、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与奖励方法等作较全面的调研。
三、学校教科研队伍现状
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执教年级及所教学科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
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发现:
从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所调研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偏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31岁,各个年龄层教师呈现梯状分布,也相对比较均衡。这样的队伍结构,对于老、中、青教师间的教学经验的传递、对于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年轻教师的比例高一些,对于推动教育科研进程是有利的。因为他们顾虑少,接受信息快,年富力强,是东湖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
2.职称水平良好,教师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参加问卷的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中学高级)的4人,占总人数的2%;中级职称中一2人,小高86人,占总人数的46%;初级职称中二7人,小一63人,小二10人,占总人数的42%;无职称青年教师20人,约占总人数的10%。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职评与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相关性不高。
3.从所教学科来看,语文教师97人,占总人数的50.5%;由此可见,在教育科研队伍中,语文教师居多。数学教师44人,占总人数的22.4%;综合学科教师占总人数的27.1%。在综合学科中,又以英语学科教师居多,说明在综合学科中,英语教师还是具备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的。
4.从任教的年段情况来看,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初中教师,在小学中,以四、五年级教师为多。希望在教育科研方面要诱发初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四、学校教科研情况分析
1.寻求合作。
要把一种理念、一种方案付诸于实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提炼、推广,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既要有学校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还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建立合作的研究群体,保证学校教科研的健康发展。东湖区教育科研的多年实践表明,寻求三个结合,是建立乐于合作研究群体的有效载体:一是基层学校与教研、科研机构的结合;二是基层学校教师(实践)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理论)结合;三是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特别是利用当地人力资源)的结合。通过这三个结合,既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教研、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科研员所具有的理论和信息优势,也发挥了基层学校、特别是一线教师所具有的实践方面的特长。
尤其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好江西本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资源,博采众家之长,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避免走歪路,是合作研究群体有效运作的关键。东湖区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均是这三者有机结合、有效运作的结果。
2.明确意识。
把科研工作摆在“先导”的位置,是大部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各校领导都明确地认识到了教育科研是区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体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座谈会上,不少校长都谈到要依靠教育科研更新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如,育新学校向科研要质量,不仅是学校的观念,更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学校形成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科研为主线、以课题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课堂教学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邮政路小学一直坚持以“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显校”为治校方略。百花州小学以创建科研教师队伍、学习型校园文化为目标,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绩效显著。豫章路小学作为名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打造科研型、学者型、管理型三类骨干教师群体。
3.保障经费。
多数学校能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给予有力的支持。如,对人员培训方面舍得投入,在教科研活动中分批派实验教师外出学习。使立项课题能按期保质完成,同时也促成了课题管理的规范。
在192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65位实验教师参加过1-2次的课题专项培训,25位实验教师参加过3-4次的课题专项培训,83位老师参加过6次以上的培训。只有19位老师没有参加过课题专项培训。
4.夯实校本。
在与各校的座谈中了解到,学校普遍认为培训教育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一部。据座谈与问卷得知,教科研教师参加课题专项培训情况,其中国家级27人次,省级50人次,市级57人次,区级53人次,校级65人次。其中国家级培训中有部分属民间团体,校级培训占多数。
5.落实制度。
为确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少学校力求从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将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等一一列入学校章程。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使课题有序规范地开展,有些学校还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和措施。如,育新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力求做到“一个建立(课题组)、一个严格(考核与奖励制度)、一个确保(资金)、三个突出(科学性、规范性、群众性)”。百花洲小学的“两评两选一奖励一评价”激励制度使课题发展得到有力保障。邮政路小学制定了《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豫章路小学制定了内容详细的课题《同伴互助》活动考评条例。城北学校制定了《课题组考核激励制度》,将课题研究与职务聘任挂钩。右营街小学的“课题实验工作奖励条例”明确规定:课题组优秀实验教师在学校评优、评先、晋级、聘任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课题管理人性化,激励机制的健全,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和可持续发展。
6.扎实工作。
(1)从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全区各校(园)都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校校有课题。如育新、邮政路、豫章路、百花洲、滨江等学校在原有诸多的“十五”教育科研课题顺利结题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教育科研课题。而百花洲小学由一个大课题辐射出十个子课题,课题涉及的面广,参与的教师多,使科研深入到年级组、深入到普通教师当中,在全校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众多教师在科研中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
(2)各校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整体规划,大部分学校的课题组在学期初能认真制定计划,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阶段性总结,如育新、豫章、邮政路、百花洲、滨江、向荣、凤凰坡、东幼、青桥等。有的学校注重了对资料的规范管理,分门别类归档。滨江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不仅能扎实地去做,更重要的是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做研究,重数据、重过程、重提炼,显示了实验教师较高的科研能力。
(3)大部分学校能定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科研活动坚持以校本研训、校本研究为导向,重在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活动形式有专题研讨、观课评议、科研讲座、成果交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等。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科研特色鲜明,形成了良好态势。如豫章路、凤凰坡、培智、向荣等学校在实验中能结合本校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凤凰坡小学能根据学校生源状况,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课题研究,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课题进展扎实有序,有效实现育人与办学双赢。有些学校能结合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彰显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如向荣小学结合校本课程《诗歌教学》,开展了学校诗歌教学文化特色展示活动,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了轰动效益。
五、东湖区教育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名师和专家学者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区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1.人员层面:
(1)科研培训措施有待于加强。
从调研情况来看,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均有待于提高。学校要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校要根据承担的课题情况,积极开展科研培训,采取“分批培训”的办法,开展“青蓝工程”的科研培训方法。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作为重点,以提高创新型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点带面,以面辐射全校教师,让老师尽快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
(2)领导认识不够到位。
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同。一些教育科研氛围浓厚的学校,发展势头猛,工作水平提升也很快。如南昌市育新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主动联系专家,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实际,从“八五”期间就开始确立了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省市电教馆、教科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但也有部分学校领导表面重视科研,却没有切实深入到教育科研一线,没有主动寻找专家支持,难以找到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课题,搞教育科研或流于口头或只是教育科研专干的事,因此,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3)教师缺乏科研意识。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意识。
据数据分析,40%的教师曾参与课题研究。60%的教师没有搞过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研究”,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操作层面的科研方法、技能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片空白”;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课题研究方案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可见,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有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想投身于教育科研,却难以进入。
2.操作层面
(1)课题多杂泛滥,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校课题很多,但杂,哪类都有。有的课题的选择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的论证,选择的课题往往过大,超出了学校的能力范围,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实验的深入开展和实效的取得。有的定位不明;有的选题太广,研究范围太广;有的思路狭窄、内涵有待拓展;还有的课题研究内容笼统,目标不明确,面面俱到,往往没有重点,实验成果出不来。有些学校在某项课题研究中,完全充当了“替人打工”角色。如有不少学校承担了《同步教学》课题,实验教师只是为完成输送资源的任务,并未做其它研究和思考,没有达到该课题总课题组的研究目标,失去了进一步升华的机会,很可惜。其实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大量资源,是有许多文章可作的。
(2)科研机制不全,制度不完善是影响教师科研自觉性的客观因素之一。由于科研管理的力度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同。教育科研发展迅速的学校,教育科研分工明确,参加课题的领导、老师都知道自己的项目任务,如百花洲小学。而有些学校由于分工不明确,或分管教育科研的领导人事变动,科研管理有些混乱。似乎大家都在做,但没有人主管,所以造成问啥似乎都知道,却说不明白;材料都说有,就是拿不出手。还有些课题研究队伍不够稳定,研究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专业人员培训未跟上,致使实验效果受到影响。
(3)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科研氛围不浓,影响了教师科研的自觉性。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规范地、科学地进行教育科研。如大部分课题实验缺少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使课题的信服力减弱,而这是典型例子替代不了的。而有的有调查问卷,但没有进行分析;有的设计不科学,分析不深刻,思考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有些学校在课题进展中,过程性资料归档不规范,不齐全;还有的学校在实验中存在浮躁心理,急于结题,取得所谓的成果,至于实验任务是否完成的有效等问题考虑不够。调研中,我们对20所学校的192位教师进行了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大部分对学校原有课题了解不够。有的学校的老师对学校原有课题名称的填写不正确正确。大部分参与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对课题名称、级别选择正确,但部分学校参与问卷的个别老师因为没有加入期间课题研究,没有填写。
(4)科研能力急待提高,缺乏专家引领和技术支持。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培训缺乏,理论与专家的指导不够,制约了教师科研水平的发挥。实验老师文科占多数,所以课题的质性分析较强,量化分析欠缺。
六、今后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对策建议
根据此次调研,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促均衡,谋发展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同步发展,而是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样性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均衡发展。就东湖区而言,要实现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更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正确的科研观念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教育科研行为。必须强调,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一定要有课题,因为课题是教育科研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开展科研活动的起步阶段,学校应该挖掘影响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通过“龙头课题”的研究,全面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而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但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逐步拓展到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兴校”、“兴教”、“兴师”的助推器。
二是稳定队伍。区教研中心作为一级科研机构,不仅应该拥有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指导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科研培训、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任务等等,而且应该逐步形成高学历、专业化发展的.教研队伍。以促进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是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者和操作者,频繁更替,尤其在课题研究周期内的频繁更替,会影响、甚至终止课题研究的进程,不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教育科研管理条例中,是否可以增加相应的条款,如:学校教科研主任最短任期为3年,保证学校教科研主任队伍的稳定和水平提升。
三是加大投入。开展教育科研需要经费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门除了继续争取外联相关部门的支持,将课题纳入当地有关部门计划项目之中,争取项目和经费支持外,自身也应该有专项科研经费。
2.提高认识,强管理
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发展。领导不能回避教育科研,要从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来考虑新的工作方式。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各校领导要静下心来思考,因校制宜,推进“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调动更多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要使老师们都跟着校长的思路转,要让老师们更多地承担责任,自主思考,自选路走。
3.区域培训,带骨干
区进修学校和各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重视专家的引领和理论建构,切实加大对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越是在关键时期、转型时期,越要积极通过科研之路把教师引向幸福之路,消除倦怠感。要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科研素质,为教师的终身发展谋算。
4.扎实研究,重实效
课题研究要严格按照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进行操作,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数据的搜集、分析,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等。申报课题时要力求突出权威性、学术性,要加强与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挂钩。我们还要充分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不在于学校大小,只要选准富有时代性,针对性的课题,小学校同样可以在教育方面走出成功的路子,(凤凰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自身找到发展的机会。
5.建激励机制,促持续发展
在政策措施上,把教科研与学校评估督导结合,把教育科研列入评比、评职称、考核的内容,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6.可持续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如何使教育科研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要实现区域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
首先,东湖区今后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层次的课题研究,鼓励校际合作研究,在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科研基础上,整合区域优势,注重区域推进解决全区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其次,加大优秀成果推广的力度。目前,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近年来,东湖区取得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成果,对这些成果推广、深化研究,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建议在成果推广这一课题上进行探索,包括成果推广的模式、机制、策略等等。有必要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说,优秀成果的推广,是一种行政行为,需要行政领导牵头,才能顺利推进。可以建立“教体局——教研机构——学校”三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网络,教育局主要抓好领导、决策、调控;教研机构抓好宣传、指导和评价;学校则着力抓好优秀成果的应用和反馈。多方力量的有机整合,确保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落到实处。
第三,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时,必须摆脱狭隘功利主义的羁绊,克服科研为获奖的错误倾向。必须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的原有基础,采用不同的策略,科研基础好、氛围浓的学校,可以在原有优势研究项目上挖掘、创新,寻找新的研究点;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先找影响学校全局的问题,逐渐转化为学校的研究课题。在学校教育科研过程中,还必须建立有专家和教师组成的合作研究群体,重视专家的引领和理论建构,但同时也不能走入误区,完全依赖专家,毕竟学校教科研的主体还是教师。
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居危思安,通过寻找问题,以促进今后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所在。我们相信,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在后续的末期乃至“十二五”期间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9
20xx年7月,在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的信任和关心下,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后备干部,在20xx年秋季学期,学校领导为了锻炼和培养后备干部,安排了我负责办公室、支部、绿色学校工作,并且担任三年级美术教学。在这一学期里,我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认真的去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管理,虚心的向学校领导和教师请教,积极的投入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去,为学校的管理向领导纳言献策。根据县局关于后备干部的文件精神,在本期,我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调研,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方法
一是听取一线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及措施,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主要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功,新课程理念的贯穿,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走访部分师生及学生家长。主要了解学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状况、教师工作责任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四是查阅各类资料。重在掌握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
二、存在问题
1、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体制的原因,部分教师安以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出满勤”,不关注教学效果;有的评上高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的教师,涨了工资,就不想上任务较重的课;有的不愿当班主任等等。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部分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4、教学常规管理抓得不细、不实
教研组、教师工作计划审签、单元过关抽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师听课评课辅导检查等,管理还不细致,不实在。
5、学科教师不配套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局部有缺额如综合科普遍差专业教师,学校不得于采取其他教师兼课的办法,弥补部分科目教师不足,增加教师工作量,也由于专业不对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6、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目前唯一的微机室由于电脑绝大部分损坏已不能使用,学校只有一台投影仪,并且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真正以“绩”兑“资”
一是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益。二是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改变现行只提要求,不问结果;不认真学习,冒报学分的现象。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奖励机制。四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3、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采取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4、强化教学工作指导
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了解教师需求,提高指导针对性;三是结合学科实际,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5、加大投入增添教学设备
在加强学校校舍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设备的投入,以满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家长及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团结拼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教育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0
一、教学工作。
怎样上好每一节物理课,是整个实践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两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3个课任老师共10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在正式上讲台前我还进行了多次试讲。在准备教案前,认真阅读教材,并与任课老师上课内容相联系,按自己的思路写出教案。但课任老师的要求与自己准备的内容经常有出入,所以对教案作了一定的修改,做到自己的思路不乱,又能达到课任老师的要求。为了克服上讲台时的紧张,不断的进行试讲。同时在本子上把自己上课讲的话都写一遍,作足充分的准备。
10月26日,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三十多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只能一个劲地重复着教案的内容,眼睛始终不敢对上学生的。尤其是在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有点出入时,稍有点乱。尽管没有讲错东西,但讲课的内容有点乱了。不过后来还是很快的镇定下来了,讲完预期的内容。因为是实验课(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因此预留了二十几分钟给学生做实验。因为自身经验不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没能及时解决,而且有个知识点(上节课任老师讲过)以为学生掌握了而没有讲,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在紧接下来的同一节内容的课上,我放松心情,及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将上节课没讲的知识点补上,改进了第一次课的不足。课后,刘老师针对我的上课情况评价说,整体上好,第二次明显比第一次好。同组的实践老师评价说,就是音量小,与学生的配合还有点不足。在接下来的讲课中,我改正了缺点,上课也没有那么紧张了,也和学生达到了很好的配合,成功的完成了欧姆表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帮老师批阅作业和试卷,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并针对情况利用中午午自习期间给学生答疑。在实践期间,我还监考 了一次政治和一次物理考试,并参与了实践小组调查问卷的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做为高二九班的实践班主任,想现任班主任刘宇老师学习班级的管理。实践班主任是实践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职务。第一次站在班里,面对新面孔,非常紧张。只是粗略的作了自我介绍,但在往后一个月的接触中渐渐地记住了每个学生,以及部分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实践中,我每天早上7:20到班,配合班主任监督全班同学交作业。在早上10:05的课间操和下午1:30的眼保健操中,我也参加班级检查。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的升旗仪式我也随班参加,周一、二、四的午自习到班答疑,并监督他们做好午自习。
在实践期间,我还参与了班委改选后的第一次班委会。认识了班委并了解了班委的工作。通过他们了解班里同学以及班级情况。参加校运动会,并针对在这次运动会上班级的成绩不如人意,在班会上进行了一次关于“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工作,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班主任老师。
应该说在这次实践班主任过程中收获很多,在工作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懂得如何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向班主任老师学习了班级管理等,自身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没有很好的进入角色,工作经验不足等,这些是今后学习工作中要克服的。
现在,实践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了老师的酸甜苦辣,也让我了解了老师的伟大,我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将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着。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1
一、 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教师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
教师把学生看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只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参与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诚互动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1.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能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能充分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谁还有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龄41.1岁,许多年过50岁的老师仍在教学第一线;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包班上课,工作负担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材和进行理论学习,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非常不利。
二、农村小学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小学资金短缺、条件落后,有些学校连台投影仪都没有,很多教师上课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大黑板上过家家”的局面,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倡导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等学习目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当前课改的当务之急。
三、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挫伤了教学的积极性。
城乡教师工资差距过大,乡镇教师工资偏低、待遇教差。农村学校所处的位置往往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一般,现实状况造成了青年教师吃住都不方便,很难安心工作。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教师的新陈代谢,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的现状。建议各县区每年选用一批师范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优秀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一支业务精良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尽管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任重道远。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认识问题需要梳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完善,我们将群策群力,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共同努力。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2
一、主要问题:
1、生源问题
我校地处龙潭区金珠乡,周边三十多个村屯的学生都在我校学区内,4月末,我与部分教师到学校东部的村屯进行走访,招生的同时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不同的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到市内较好的学校读书;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是读书的料,在哪个学校念都一样,就选择了我校;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就辍学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念书的态度不够明朗,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也有一部分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即使考上大学也得自己找工作,对孩子的读书情况不闻不问。这就使得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比如7年级入学200人左右,到9年级毕业时也就90人左右,一多半的学生流失了,保证不了人人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2、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前,地处乡镇的农村的中学教学条件普遍不好,多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从校舍看,大部分都是平房,冬天要靠火炉取暖,学校没有宿舍,家远的学生只能暂住在校外的农户家,存在安全隐患,时有事故发生,并且有些学校还存在着危房无力维修。教学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不少学校没有语音教室,没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室的图书无法完成更新换代,几乎是摆设,也难得对学生开放。理化生实验室由于长年没有填置实验备品,教学器材种类不全,数量少,现有器材完好率不高,无钱维修,造成教学实验开出率不高,学生操作实验开出率不达标。
3、学校的师资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对农村教师片面强调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规定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标准。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没水平”,许多被指责者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即使教育局组织大家进行网络学习、培训,可真正学习的没有几人,都只是留于形式,强迫命令,不得不学。
二是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特别是年青的骨干教师,培养一个走一个,只我校到目前为止,已走7名教师,其中英语学科2人、数学1、语文1人、历史1人、物理1人、生物1人,都是市级骨干教师。总之,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师总量偏高,但真正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数太少,师资使用效益不高。
二、解决办法
1、控辍、控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看后很受感动,一个农村代课教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证学生一个不少的回到课堂上,条件相对来说较优越的我们,已没有理由让学生的流失率总是居高不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流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1)如果是经济原因,可以实行教师包保制度,一对一帮扶救助,每年教师捐款,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联系上级部门,争取捐助者对他们进行捐助。
(2)如果是学困、厌学的原因,那么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人先天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学生确实想学,就是学不会,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细心教、认真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于厌学的学生,就要和家长常联系,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放弃,另外,结合本校实际,开一些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设《水稻栽培》、《葡萄种植》、《养鹿》等课程,教给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农业技能。再者,也可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教给学生礼仪,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增加对学校办学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校舍,增加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备,强化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的运用。
3、制定合理标准,任用优秀教师人才。
根据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吸引农村中具备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受聘,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组织学习,单独培训,限期提高,最后实在不行者予以坚决清除,以打开被挤占的编制空间,增加政策导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近几年,我校的骨干教师向外“迁移”的比较多,多次向教育局要人,没给,因为编制够了,怎么办?教学不能等,学生不能等,自己想办法。我校现在非常缺少数学、英语、历史教师。53岁的数学女教师身体不好,还在上课;英语课时安排得看英语教师教几个年级?我们就从学校内部挑选有素质的、有进取心的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帮、带着培养,手把手的教,三年一个循环之后就是“成手了”。今年我们中小学面临合校,对中学来说是个好事,我们可以从小学聘一些教师进入中学来,为我们中学的教学增添活力。
三、 小结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为优秀教师提供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的平台,留住优秀教师不外移,引入优秀人才进农村,到那时,何愁金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3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__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20__-20__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20__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矗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
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实施建议
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政府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融资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
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习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
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4
一、讨论背景和现状
写字既是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人文素养的体现,写英雄字终身受益。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同学各科作业(包括语文作业)的卷面干净度在下降,大部分同学书写力量呈下降趋势,能达到正确、端正、干净、行款整齐、有肯定的速度要求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同学书写的汉字字体欠端正、结构不均、笔画松散、无章法可循,作文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因此,开发、开设书法课程,在中学校开展书法教学已显得尤为必要。
柳河县拥有一大批书法人才(其中很多人是学校老师),具有深厚的书法底蕴,已形成深厚的书法氛围,为打造“书法之乡”积累了必要的条件,更为开发书法课程,开展书法教学活动供应了社会基础、课程资源和质量保障。
针对以上状况,教育局本着“学习写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原则和目标,将书法作为对同学进行“规法规矩写字,认仔细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教育有效途径,特殊把书法课列为我县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
二、讨论内容和方法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我县素养教育,充分利用书法文化的独特课程资源,20xx年xx月12日,柳河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总督学杨雨梅同志带领全体督学、各校校长及相关单位领导,到柳河县试验学校,就我县开展书法教学状况进行专项调研。工作中,听取了试验学校柳梅校长的工作汇报,并实地考察了试验学校的书法教室和校内文化建设。通过实地查看和访谈及与各校校长沟通了解到,我县的书法教学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三、讨论目的和意义
全县中学校开设书法课程,推广普及书法教育,提高全县中学校生的书写水平和审美力量,陶冶同学的情操,使书法教育成为我县学校工作和校内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一)明确书法课程目标
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使我县中学校生逐步感知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美的深刻内涵,了解书法的历史及相关文化学问,在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写字”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促使老师不断完善学问结构,练就过硬的“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基本功,以自身超群的书写力量为同学示范,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促使学校营造书法艺术的良好氛围,利用书法教学活动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为柳河县打造“书法之乡”活动奠定基础,培育人才。制定了不同年段钢笔字、毛笔字的书法学习目标。
(二)完善书法课程体系
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开发了一套“书法”教材。教材共分硬笔和软笔两部分,软笔书法14册,供3——9班级使用,硬笔书法18册,供1——9班级使用。1、2班级以练铅笔字为主;3——9班级钢笔字和毛笔字同步训练。
(三)强化书法课程管理
1、以“书法”教材为蓝本,开齐、开足、开好书法课程。做到有老师、有方案、有教材、有教案、有作业、有评价。成立了书法爱好小组,对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进行特地培训。
2、加强书法老师队伍建设和书法教科研工作,为开好书法课程供应有效保障。
学校选择有书法特长的老师作为书法组组长,带头开展书法教学和教研工作。教育局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各校书法老师进行培训,教科研部门适时组织书法教科研活动,提高老师书法水平和授课力量,推动书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保证了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3、学校把书法课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之中。
制定了书法课程考核细则与考评方法,科学使用考评结果,督促、激励老师扎扎实实地开好书法课,杜绝课程流于形式。学校在重视同学规范书写的同时,注意了同学正确书写姿态和执笔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学前教育入手,从学前班抓起,只要动笔,就要强调坐姿和执笔。每个班级的前面张贴了正确的书写姿态图,为同学示范。
4、营造书法教育的良好氛围,乐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书法活动。
学校把“书法教育”作为校内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宣扬橱窗、校内广播、班队会、晨会、家长学校以及校刊、黑板报等宣扬写英雄字的意义,介绍书体等书法常识,介绍历代书法名家、名作,推广古今书法名家及身边书法名人的练字阅历等,在校内中营造良好的书法教育氛围。学校有方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让同学享受写字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1、写字与教学质量检测挂钩。
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学校在组织每次教学质量测试时,要在语文试卷中设置5分,用于考察写字质量,其中1——3班级要把书写姿态和执笔方法列入考察之中,可占2分,写字质量占3分;其次个层面,期末考试时,进修学校设计的语文试卷中,也要有5分用来考察写字;第三个层面,即写字的质量与中考和学校质量检测的成果挂钩。即中考时,在语文总分中额外加5分用来评价字的规范程度,全县学校质量抽测时,语文试卷的总分中,也有5分用来评价字的规范程度。
2、书法教育教学与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挂钩。
教育局通过肯定的形式和途径检查评价书法课程的开设状况与效果。评价结果计入各校校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3、建立评比嘉奖机制。
每学年举办一次全县师生现场书法大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并举办书法展览,展出优秀书法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同学对书法课程所需书法工具预备不充分,有时发生丢笔、落墨的现象。
2、个别家长对孩子书法学习过程的不理解以及急功近利。有些家长将同学作品获奖作为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给孩子和老师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使个别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消失半途而废的现象。
五、三点建议
1、学校统一购置笔墨纸砚。这样既保证了正常书法课所用的工具,使书法老师不必操劳用具预备工作,同时统一购置书法用具,又可以削减铺张现象。
2、学校增设书法教室。同学们只要空手来到书法教室即可上课,为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使同学们学习书法更加轻松自如。
3、争取家长支持。调动广阔家长的乐观性,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乐观与家长沟通,明确学习书法目的,避开功利与浮躁。督促并保证同学在家每天有肯定的练笔时间,做到“每天练”。使学校、社会、家庭达成共识,形成“大家都来重视书法教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5
一、我县教育进展的基本状况
1、教育机构和教育建设状况。我县现有中学校171所,其中普高5所,职业中专1所,学校21所(20所乡镇联校全部按规定并入学校),学校135所,教学点3个,特教学校1所,民办学校5所。另有老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一般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学校44所,市级名优学校3所,市级特色学校3所,市级明星学校1所。
近年来,全县撤并规模孝条件差、生源少的农村中学校96所,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学校布局调整先进县”。投入资金3300万元用于高中阶段教育新扩建和修缮教学楼、同学寝室、食堂、体育场等教辅设施。投入资金1530万元,改造中学校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资金642.8万元,全面完成全县160所农村中学校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其中计算机教室21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35个,光盘教学播放点4个),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2、老师队伍基本状况。全县共有中学校老师6183人,其中在职在编4509人,离退休、分流人员1674人。按教育阶段分:学校教职员工1877人;学校教职工1737人,高中教职工776人,其他教育机构119人。全县4509名在职教职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岁的1471人,46—50岁的783人,50岁以上626人。学校、学校、高中老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89.2%和73.4%。专任老师(含返聘人员)中,共有特级老师5人,高级老师61人,中级老师2135人,初级老师2408人。
3、学校生源及教育质量状况。全县现有在校同学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职高1391人,学校22688人,学校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1%;义务教育阶段同学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到87%。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81%,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xx年全县3234人参与高考,录用2540人,录用率达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二本录用822人。
依据我县现有诞生率概算,从xx年起,我县年均入学同学人数为4000人左右,估计到xx年全县在校同学规模将维持在4万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费状况。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经费预算优先、资金调度优先、追加优先,乐观落实教育投入的“两个比例”,努力实现“三个增长”,基本实现了“确保老师工资按月发放,确保中学校危房改造,中学校收取的杂费确保正常运转”的目标。去年,全县共投入教育经费885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6793万元,借贷投入1200万元,勤工俭学收益投入400万元,争资引资投入462万元。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施“一费制”,xx年全县收取学费1300万元(高中阶段),杂费928万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择校费400万元。全县收取的同学杂费中,上解98万元用于仪器和师训费,其余用作中学校校公用经费。
二、当前教育进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教育事业不断进展,但仍旧存在很多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在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巩固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义务教育进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管理体制对义务教育进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由于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无力担当教育进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级转移支付额度偏小,义务教育的进展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其进展规模、进展水平、进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教育投入不足
1、老师基本工资之外的津补贴和公用经费难以正常保障。xx年,财政拨付教育经费6793万元(其中老师工资6543万元),占到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5。1%,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8。6%,老师人平10921元。但由于县级财政收入规模不大,县级财力无法支配老师的误餐费和生活费等津补贴(全县财政供给人员都未支配,今年方案支配50%)。学校公用经费也未按标准足额到位,老师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丧葬抚恤金等财政专项资金支配的标准也比较低。
2、学校危房改造和城区扩容建设压力大。近三年来,全县共投入危改资金153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400万元,县财政每年支配150万元专款,缺口有700多万元。今年,全县危改和寄宿制中学建设共需资金695万元,上级和县财政支配了510万元,还有180多万元的缺口。另外,我们目前还面临城区扩容建设的压力。如没有上级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性收费口子,完全靠县级财政负担是特别困难的。
(三)教育债务包袱沉重近年来,由于“两基”达标建设、高中扩容、中学校危房改造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全县教育负债5659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1505万元,高中教育阶段4154万元。受县、乡两级财政实力制约,教育债务主体转移剥离困难重重,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影响。
(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1、高中阶段教育渡峰扩容困难。目前我县唯一的省级示范性一般高中一中,现有在校同学3800人,生均校内面积12。7平方米。由于食堂、住宿面积小,难以容纳今年的秋季招生。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xx职业中专目前仅能容纳2800名同学,因缺实习实训大楼和设施,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很难达到国家教育部的整改要求。
2、城区学校和学校班额过大。目前,城北学校、城北中学、城东学校平均班额分别超过了80人、75人、70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群众看法较大。
3、学校特色不特、名校不名。
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特色不显著。拥有多名师生的市级名优学校城北学校,仅有电脑30多台,且购置多年,损坏严峻,始终无力更新换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法保证。同时,教育品牌缺乏,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培育水平难以提高。我县初三毕业会考全县前10名同学中,每年至少有5人转往长沙、重点高中重点班就读,而本县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的人数甚少。
(五)老师队伍结构不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近年学校、高中渡峰扩容,师资层层上拔,全县农村学校老师平均年龄超过48周岁,导致消失“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学校,爷爷奶奶教学校”的局面。
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县中学校老师整体数量饱和,但根据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学校英语、信息技术及学校、高中理科专业老师缺口很大。
三是学段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县学校、学校老师超编350人,高中缺编222人。另外,由于我县经济进展水平较为落后,优秀骨干老师流失严峻,师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六)教育进展环境有待改善
教育优先进展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对基础教育重视、支持不够。学校周边环境还要下大力改善。
三、加快教育事业进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省为主,中央、盛市和县、乡、村分级负责,共同担当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地域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进展;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切实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实施“一费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提高省市级财政的补助额度;建议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办学责任。
2、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对现有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通过实行变更产权、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个人领办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改制,增加办学活力。
3、努力化解教育债务。
一是抓紧清理、核实教育负债,澄清全县教育债务底子,杜绝发生新的债务;二是理清教育债务、债权关系,制订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三是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债务。
4、建立健全老师科学流淌机制。
一是乐观制造条件,吸纳一批优秀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学校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
二是设立边远乡镇老师津贴,实施向边远乡镇老师倾斜的晋级评职政策,鼓舞中青年骨干老师到边远乡村学校任教,进一步稳定农村中学校老师队伍。
三是成立老师人事管理中心,实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民办、公办学校竞争互动的人才沟通机制。
四是全面实行老师全员聘任制和竞争机制。
5、大力优化教育进展环境。
一是切实建立起领导干部教育工作政绩档案。
二是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即“检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罚制度”和“罚款集中缴财政制度”,禁止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三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主要是严格规范整治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6
一、调研方法
一是听取一线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及措施;
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主要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功,新课程理念的贯穿,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是走访部分师生及学生家长。主要了解学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状况、教师工作责任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
四是查阅各类资料。重在掌握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
二、存在问题
1、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体制的原因,部分教师安以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出满勤”,不关注教学效果;有的评上高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的教师,涨了工资,就不想上任务较重的课;有的不愿当班主任等等。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部分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4、教学常规管理抓得不细、不实
教研组、教师工作计划审签、单元过关抽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师听课评课辅导检查等,管理还不细致,不实在。
5、学科教师不配套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局部有缺额如综合科普遍差专业教师,学校不得于采取其他教师兼课的办法,弥补部分科目教师不足,增加教师工作量,也由于专业不对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6、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目前唯一的微机室由于电脑绝大部分损坏已不能使用,学校只有一台投影仪,并且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真正以“绩”兑“资”
一是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益。
二是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
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改变现行只提要求,不问结果;不认真学习,冒报学分的现象。
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奖励机制。
四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3、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采取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4、强化教学工作指导
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了解教师需求,提高指导针对性;
三是结合学科实际,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5、加大投入增添教学设备
在加强学校校舍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设备的投入,以满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家长及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团结拼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教育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7
一、宝窝村委会基本情况
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030亩,主要经济作物烤烟种植;烤烟面积1665亩,生产烟叶4400担以上;每年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宝窝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本年度,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积极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研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扶贫工作计划》。
二是深入联乡,实地调研。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入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教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研究会,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入村组宣传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
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使“一帮一”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学生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学生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
(三)协助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积极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配合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是积极配合我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板凳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20__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板凳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
以上共计:115543.00元。
为了及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安排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计划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
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19
一、调查概况: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临城镇中学度过了我的实习生涯。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
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我还利用实习做了一个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中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二)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以我实习的初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我的指导老师陈会彦老师以及初一年级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
(三)调查结果:
首先,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大都是本科,少数老教师是大专文凭。其次,从现今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基本都能使用多媒体。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从教学态度上来讲,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老师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有耐心,视学生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中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我实习的年级是初一,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很常见。而此时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掌握不了语文知识的。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富有激情的声音、起伏的腔调,游走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是他们维持课堂秩序的手段。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些方法,效果还不错。
中学生是很单纯的,正因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否则引不起他们的重视。中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就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都拥有雪亮的眼睛。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如果师生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对待学生不公平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产生的后果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可以说学生的出发点是无害的,端看老师如何对待。实习中,我就见到这样的事。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叫杨杰龙,很调皮,上课老是插嘴,老师越是说教他他越是调皮,老师对他很头疼。我认为杨杰龙除了自律能力不足外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会注意他的言行,每次跟他谈话都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后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中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
中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入学以后,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相处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他们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须具备一定基础:即字、词、句知识;基础知识;表达技巧;文学常识等。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现实目标:基础知识、阅读、表达。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能力。根据以上了解到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教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合适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学问。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20
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根据上级部门的支配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仔细开展好工作,深化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20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便利。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进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峻。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状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5户,共有人20口人。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肯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进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难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常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养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定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缘由。在调查中发觉,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夫收入原来就少,农夫家庭成员中,假如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假如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或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养有关,素养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缘由,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进展提出的建议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旧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旧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支配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2)要重视文化扶贫。该村文化落后,农夫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缘由,农夫文化素养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夫的文化素养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中应特地支配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夫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关心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夫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关心农夫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夫收入。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该村和其它村一样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缘由的人许多。现在不要说贫困人群看不了医,就连一般家庭也看病难,主要缘由还是看病贵,什么手续费,门诊费,专家挂号费,治疗费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实施的扶贫方案,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方案。把医疗救助方案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夫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集中效应。许多地方就是靠农夫外出打工使农夫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_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扬,鼓舞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给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学校的教育调研报告 篇21
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决定》,20xx年以来,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百乡扶贫办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统一安排部署,始终把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情系民族教育、心连贫困儿童,认真履行宣传、督导、调研、联络、帮扶五项职能。
动真情、动真格,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扶贫工作,使我校的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得到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提高。
在贵局的帮扶下,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适龄女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启动以来,贵局在刘斌局长的带领下,多次深入到我乡,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指导群众如何开展我乡的“新生活运动”。使我乡的教育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现将贵局在本年度对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本年度,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积极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研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扶贫工作计划》。二是深入联乡,实地调研。
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入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教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研究会,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入村组宣传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
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使“一帮一”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学生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
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学生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
(三)协助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积极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配合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是积极配合我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板凳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
20xx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板凳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以上共计:115543.00元。
为了及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安排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计划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
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