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哪几天(优秀5篇)
据专家介绍,夏至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依据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三伏天是哪几天(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伏天为什么最热 篇1
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篇2
1、饮食清淡多吃“苦”
三伏天饮食要清淡,注意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同时,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这样可以清热祛暑,健脾开胃,还能增进食欲,缓解不适感。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2、不要吃太多冷饮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又养生。
3、不能长时间开空调
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病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应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尽量不用空调或适当调高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4、外出防晒防中暑
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可以多喝些淡盐水和绿豆汤,消暑又补充水分。
5、生活起居要规律
三伏天期间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6、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三伏天,大家出行时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被太阳直射,同时最好能随身携带一些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药品,也可经常饮用一些淡盐水。
2021三伏天什么时候开始 篇3
初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共1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伏天的计算方法 篇4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又如今年,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为头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为三伏10天(末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伏天的习俗 篇5
在医药文化里,“三伏天”的“伏”也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作为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令,形成了不少习俗活动。大体说来,不外冰、饮、食、洗、息。冰是指用冰、颁冰;饮指饮酒喝茶;食指吃东西;洗指洗濯沐浴;息指休息。
冰
先说用冰及颁冰。《周礼·天官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夏颁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晋《邺中记》说,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同时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唐代时长安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
到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 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嘉录》对民间的三伏凉冰作了记载,江浙一带的农人会三伏担卖凉冰,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饮
每逢三伏,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在农家亦有伏日“斗酒会”。
茶是解暑的饮品。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浙南民间一直有着喝各类“伏茶”的习俗。取夏枯草、淡竹叶、荷叶等煎汤代茶饮,有解暑、止渴的功效。在一些廊桥、凉亭里、码头上、街道边,保留“免费供应伏茶”字样的小摊,亦彰显出“行善是福”的纯朴民风。
食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荆楚岁时记》中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除了民间,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汉书》中的《东方朔传》就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汉武帝赐肉与众人。众人到了,可奉诏主肉的官员却迟迟不到。等了好久后,东方朔就拔出剑来,自己上前割了一块肉,对大家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说完,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员得知后,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时,汉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为什么不等奉诏主肉的官员到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脱下官帽,谢罪说:“臣罪该万死。”武帝说:“那你就先说说自己的罪过吧。”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啊,你受赐不受诏,为何如此无礼?你拔剑去割肉,为何如此鲁莽?你只割了一小块,为何如此廉俭?你拿着肉回家献给妻儿,为何又如此仁爱?”汉武帝听了笑起来,说:“我要你批评自己,你却表扬起来了!”随后,又对他作了些赏赐,让他回家交给妻子。
洗
伏天出汗较其他时节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谓之洗百病。”“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不头病、心无呕。”这里所谓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风俗之承袭。
除了人于伏日进行洗浴外,对动物也要进行洗浴,特别是六月六日。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
息
人们为了战胜酷暑与疾病,遂有“闭伏”之说。《后汉书·和帝纪》说:“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俗话谓之“歇伏”,即人们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以防晒。晋·程晓在诗中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当然,朝廷官员在三伏天还可以休假。“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病菌瘟疫流行,高温令人中暑,所以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为躲避高温,人们纷纷“避暑”、“纳凉”。正所谓“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山中、林中、池畔、泉边、树下、洞中都是很好的避暑场所。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有诗《消暑》,应是“心静自然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