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笔【优秀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清明节随笔【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清明的随笔 篇1
不知道为什么,站在山腰俯视着山下心情一片宁静。
油绿的木叶,老的嫩的掺杂在一起,远远看去好像一幅油画。溪水的横沟勾勒出一个鸭嘴兽头部的样子,溪水深蓝的浅蓝的淡蓝的,一座几百米的架桥链接着山这边与与路那边的联系。80年代的他们是怎样与山那边的人们交流的呢?下头山的这座山它不孤独,有另一座姊妹山对着它遥遥相望。爸爸说,那时候的他们有什么事就对着对面喊叫几声就算了解了。我无法理解。
山上的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了,看过去一片凄凉。我想,一年中也就只有清明扫墓的时候,以前的老友才会难得的碰一面。爷爷的墓在我不知觉的情况下建的不再简陋了。长辈们扫理着残叶,一堆一堆的。奶奶把供食一样一样的摆出来,边念叨着边烧香。婶婶和我们这辈的孩子给爷爷烧大房子,冥币。
这天天气正好,偶有微风吹来,吹得我们眼睛被烟熏的睁不开眼。那火啊,像顽皮的小孩子,一跳一蹦的,好不安生。他们叫我们也跟爷爷说几句话,我却难以开口,干巴巴的笑着。有时候我也挺想有个爷爷来疼疼我的,像别人讲起自己爷爷怎样怎样的那种羡慕啊。
我很奇怪为什么爸爸他们要把周围的树木砍了,看着一棵一棵待发展的树就这样被拦腰砍截觉得有点可惜。心里这样想着也只能为它们感到惋惜。树一砍,爷爷的墓一下子就亮堂起来。我问婶婶,爷爷的墓里面有什么?婶婶说,以前没火葬这个理念,就。.。.。.我看了眼爷爷的墓,墓碑被一簇野花遮着,渡口有俩只小石狮,头都是转向里面,眼睛却看着外面,好像在邀请似得。
我唯一对爷爷的印象只有他无法动弹的仰躺在简陋的床板上,那时我才几岁。看着奶奶臃肿的身体和念叨叨的让爷爷保佑我们小的一切平安,竟有点想起以前没钱的他们下到城市打拼是有多难。即使过得不好到底是过好了,过下来了。
微风伴着阳光徐徐吹来,吹得蜡烛一晃一晃的。我想,我这次应该是来对了。看看爷爷,和家人难得的在一起,虽然很累心里却都是满足的。想着爷爷也很满足我们都很健康的生活着吧。爷爷的墓面对着遥遥相望的姊妹山,可以看见对面渺小的建筑,灰色,渺小,清晰。
山水从墓前缓缓流过,安宁过久的蚱蜢惊慌的蹦跳,四脚蛇快速的爬走,惊得草丛刺啦刺啦的叫器。
清明节随笔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想起这首字里行间都透着凄凉的小诗,我的心头,总会划过一丝莫名的哀伤,这哀伤会顷刻间烟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间的,却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今年清明,天气分外晴朗,可家里每个人的眉间都透露着与天气不符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去缅怀我已逝去的爷爷。
车缓慢地开着,仿佛时间静止在这一刻。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垦利陵园,顺着一条寂静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着,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到爷爷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伫立,目不转睛地看着墓碑上的字,那个名字,陪伴了我多少个春秋;那个笑容,给予我多少幸福;那个声音,给了我多少鼓励。记得很久以前,爷爷告诉我,每个人都有离开的时候,当他离开的时候,叫我不要伤心,他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是比人间还幸福的地方。当时,我笑着答应,却没有看出爷爷脸上的悲伤。可是现在,我竟没有办法让他再回到我身边,叫我怎么不伤心。这漫长的等待,这无垠的痛苦,像是一根针穿透了我的心,但一点儿也不痛,因为早已没了知觉。不知什么时候,泪水浸满了眼眶。等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已为爷爷放上祭品,点了三炷香,之后我也毕恭毕敬地给爷爷鞠了三个躬,默默祈祷,祝他在天堂安心,快乐!离开的时候,我又顺着小路望去,觉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气的,因为他们的家人来看望他们,他们远在天堂,也不会孤单。
清明节并不是人们迷信鬼魂的存在而过的节日,而是为了对故去亲人和烈士们的思念之情,这个节日把生者和逝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哪怕时间不长,也可以表达那份悲伤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祭祀者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从现在开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们离去再说后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次想起这首小诗,心中却没有了悲伤。
清明节的随笔 篇3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让这个春天,莫名渲染上一丝忧伤的气息。在去往公墓的山路上,看着路边一簇簇的小草,我所有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外婆健在时的那些快乐时光里。
犹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外婆的家邻山,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那山上除了遍地的山花烂漫地开放着,更有许多小草葱葱郁郁地生长着。草丛中还有许多小蒜,它形如小葱,却带着一股特有的诱人香味,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把小蒜洗净切碎,调入面粉搅匀,再煎成油饼一直是我相当喜欢的一种美食。应着这一份诱惑,每次去外婆家,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上山挖小蒜。
有一次,我骑着车子带着邻居小胖去外婆家,照例喊了声“外婆,我来了。”就奔向了山上。小胖在我后面担心地喊:“你干吗不让你外婆陪我们一块去?”我得意地一笑,说:“放心,马上她就会追来的。”果然不等我们挖了几棵小蒜,外婆已经喘着粗气跑到跟前来了。我和小胖相视而笑,外婆则嗔怪着骂:“你这孩子老不听话,这山上有老虎,你们就不知道害怕?”
外婆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急急去找那些躲藏在草丛里的小蒜,就好像山上真有老虎,多呆一会就会把我们叼走似的。背着半篓子小蒜下山,山路弯弯斜斜的,外婆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小胖,还不时地用袖口给我们擦着额头的汗。
再回到外婆家,我们便成了外婆的小跟屁虫了,看着她洗小蒜,切断剁碎,再看着她拿出土鸡蛋,打碎,和到面粉中去,搅匀,我们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最后,外婆不等把油饼煎到金黄色,便用盘子盛好递给我们,一边叮嘱着“慢点吃”,一边看着我们笑。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晃又是几年,我开始去外地上学了,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很多次电话里,外婆总是不忘问我:还想吃小蒜油饼不?
当听我肯定地回答说“想”的时候,外婆开始叹气,说:想吃怎么办呢?那么远,老不回来的,寄油饼也不合适呀?
可是不久之后,我却收到了一个包裹,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听你说想吃小蒜,你外婆特意挖了许多,把那蒜头制成了泡菜……
那片刻,我一下子眼睛湿润了,思念夹杂着幸福瞬间齐涌心头。这之后的好多年,我一直会收到这样的泡菜包裹;放假的时候,我会拣着小蒜葱郁的季节回去,陪着外婆一起上山挖小蒜,为的只是看到外婆那满足而欣慰的笑容。
外婆去世的时候,刚巧是小蒜变枯的时节。家里的蒜头泡菜依然富足,外婆却走了,躺在那群山怀抱之中,观望着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听着我们的脚步声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清明的随笔 篇4
淡蓝的天幕上还挂着几颗不肯消影的星,楼下已升起袅袅的炊烟,母亲已起床,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门外,细雨仍沙沙地轻打着绿叶的琴键,拨着竹枝的琴弦,叩着水面的鼓。
清晨,火红的朝阳还未探出暗黑的山头,然东方已经吐白。几缕透过密织着的树叶的白光,穿过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乱的书本上。只听见窗外沙沙作响,也许是风,或者是雨。不禁想起:今日是沉重的清明节。
天空中飘零着纷纷的细雨,模糊了那块嵌在窗上的玻璃。想起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想到了“欲断魂”。淡墨色的远山上竟闪着星星之火,还偶尔听见爆竹爆炸的声音在寂寥的道路上回响。心不觉得沉重了。
淡蓝的天幕上还挂着几颗不肯消影的星,楼下已升起袅袅的炊烟,母亲已起床,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门外,细雨仍沙沙地轻打着绿叶的琴键,拨着竹枝的琴弦,叩着水面的鼓。山上愈发地绿了,仿佛被洗去了一层膜色,呈现出本身的绿。翠绿,嫩绿,墨绿,青绿……交汇成一片。
下楼吃早饭,望着墨绿的清明馃,想到绿的山头,绿的平地,绿的春天。吃了一口,外面虽平淡无味,甚至有些苦,但清明馃中的甜蜜,却触动了我的心:丧去亲人的悲痛后,必要将悲痛化为力量!活着的人,该好好地活下去,不要使故去的人再看见他们不愿看见的事发生!
由我经历见证过故去的亲人,忽地在眼前浮现了。我望着他们,在心中大声地呐喊:我不会令你们失望,不会令你们失望!
窗外的雨愈来愈小,终究停了。鸟儿在雨后的洁净中唱响了它们的歌儿。太阳也拨开了云层,温暖着大地。人生总会遇到阴雨天,甚至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但我们,总会迎来温暖的阳光。
清明节随笔 篇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此时故乡已是万物复苏,麦子吐穗,柳树吐芽,草长莺飞,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面对此情此景,我总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清明节……
儿时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期间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欢笑声,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富有特色让人难忘的节日。
在故乡,清明节当天每家每户都有在大门两侧插柳枝的习俗,听娘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辟邪,让家家户户图个吉庆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们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因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务,通常是由我与哥哥去完成的。柳树长在离家不远的西湾边,下午放学后,我们便急匆匆地放下书包,如同放飞的小鸟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儿来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绿色枝条的杨柳,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荡去,像一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启发,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在哥哥的怂恿下,我如同灵巧的猴子,不出三下两下,便一溜烟窜到了柳树杈上,开始攀折柳枝,不一会便够了满满一抱,哥哥负责带回家中,由母亲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门两侧。此时,我依旧钻在树杈上去攀折柳枝,开始了我下一项做哨子的游戏。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能够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壮的树枝,最好透着青色,没有一点疤痕,是柳树中长得最旺盛的枝条。因为只有这样的柳枝,做出来的哨子,声音才会响亮耐久。当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过去,将枝条握在手中轻轻折断后,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扭动柳枝皮,让皮和干脱节后,然后从大头往下慢慢抽下……此时假若用嘴轻轻地吸一下洁白的枝干,有一种青青的、甜甜的、略带点苦涩的滋味。我从柳树上下来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齐,稍微一压,这样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围观的人注视着,那份惬意,那份舒心,如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样,真是幸福极了!
清明节吃鸡蛋是我们那儿多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儿时,清明节早上的饭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母亲要给我们煮鸡蛋吃了,这对于一年里难得吃上一次鸡蛋的我们来说,似乎从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开始期盼这一天了。清明这天,母亲起个大早,把家中积攒多日老母鸡下的鸡蛋,从坛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锅里给我们煮着吃。此时,我与姐姐哥哥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围拢着母亲……当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的水早已沸腾,鸡蛋散发出的香气也随处四溢。此时我们的口水几乎就要流出来了……这不,鸡蛋刚一出锅,我们便每人一个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动着,还没等到鸡蛋完全冷凉,便抢先在桌子上磕开,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饭后,我留一只感觉皮特别硬的鸡蛋,用大红纸把鸡蛋皮染红,便拿着出去,在人群中开始炫耀,找同伴们开始参加碰鸡蛋的游戏。当然碰蛋也是有学问的,因为蛋的两头硬,特别是最尖的那头最硬,中间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头来碰,再说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动出击,这样才会把对方的蛋碰碎几率就大。胜利者,当然会得意洋洋,失败者,脸上面带沮丧,只能无奈的把碰破的鸡蛋由自己解决掉了……胜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对手来“决斗”。当然,我也碰上过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鹅蛋来碰我的鸡蛋,当然鹅蛋一定会胜出;还有慌乱中,故意用食指骨节碰鸡蛋的,当然是鸡蛋要破了。但“伎俩”被识破后,都是一致被谴责的。谴责归谴责,事情过后,我们依然还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带着疑问和困惑多次跟问母亲,询问清明节吃鸡蛋、撞鸡蛋的意义,母亲告诉我,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不解的摇了摇头……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对先祖的追思之时。在我们农村,扫墓的习俗都是赶在清明的前一天进行。小时候我依稀记得,父亲总爱带上我去上坟的场景。在母亲的嘱托下,我第一次极不情愿的尾随在父亲身后,带上祭品,慢腾腾地来到了两个土丘面前。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从远处看样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问。此时我静静地注视着父亲,看着他仔细地把土包上的杂草拔干净以后,用铁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实,接着用砖块压好坟头纸。并将带来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两个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专注地点燃了香火……伴随着燃烧的黄表纸,和升起的袅袅烟雾,父亲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些什么。但见他表情严肃,气氛凝重……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的动作,不懂事的我总觉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声。可是不知为什么,父亲生气地看了我一眼,还让我也跟着蹲下,并对着土包磕了两个响头,“为什么呀?”我当然不乐意,再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问。只见父亲神情严肃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轻轻地对我说道:“星儿,这两个小土包里埋着你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为了咱们家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我心里顿时觉得非常难过。却始终不明白爷爷奶奶去世后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学着父亲的姿势对着坟墓拜了两下。因为我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难过,我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吧!
记得上小学时,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经常组织去烈士墓祭扫,这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以班为单位,列队从学校出发。班长打着少先队旗在前面带路,我们则雄赳赳气昂昂在后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此时路两边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开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们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欢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躯,欢快的是我们走出校园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期间向烈士墓献的花圈,是我们头几天用买来的纸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的,花以白色为主调,间隔置以黄色和蓝色的花,花的形状有菊花、玫瑰花和细条叶状花,这些做法至今我还记得清楚楚。每次祭扫活动都有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及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接着是我们学生的宣誓仪式,每只高举过头顶的小手下是挺得笔直的胸膛,每颗小小的心灵满怀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红色接班人”,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清明节期间,荡秋千也是我们那里的习俗之一。作为大人和小孩都能娱乐的活动,秋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清楚记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们可以站在踏板上荡,也可以坐着荡,单人荡也可,双人荡也可以。对此我们只有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摆动,衣服随之舞动就像蝴蝶纷飞。那时因为我们个头小,力气也小,只能在家中让父母找两棵相邻的大树,绑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当横梁,横梁上放两个结实的大铁环,绳子中间穿上一块木板,两头连在铁环上,这样就构成了童年时我们简单而喜爱的秋千了。清明期间,我在姐姐的帮助下,一屁股坐好,两手揽住绳索,便晃了起来,并一边唱着“荡秋千,荡秋千,一荡荡过柳树梢,摘朵白云怀中抱,送给爷爷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荡呀荡过树梢,树梢点头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宝宝。”的儿童歌谣。是啊,童年的乐趣随着秋千的荡漾而不断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时节,有明媚阳光相伴,鸟语花香作陪,在这充满生气的季节里,大都数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出游渴望,儿时的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利用放学的时间结伴去山里或者小溪边玩耍,那时候大自然是我们的亲密玩伴,虽然大家没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样也挺多挺有趣。记得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淌过,我与小伙伴们放学后,挽起裤腿,常常一块去捉螃蟹、捞虾米。如果不去溪边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当自己置身于青山怀抱中,顿觉空气清新,鸟鸣山涧,每一处风景都那么赏心悦目。有时候,春雨过后,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拎着篮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笋,偶尔也会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馋。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和山间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骑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晒太阳,就能打发掉春天里一整个下午的惬意时光。等太阳下山了,就带着晒得通红的脸蛋,赶着牛儿回家了。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三年级那年,我跟着老师参加的踏青活动。大家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一列队伍欢乐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队伍在路上行进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喊班上某个歌喉好的同学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欢乐无比。到达目的地以后,大家分头坐下,全班围成一个圈,玩着丢红领巾、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者三五围城一个小团体,大家彼此交换着各自带的零食。现在想来那份欢乐、那份真情,那份友谊,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清明节已经上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里面不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时更多地的包含了经济元素,缺少的却是儿时的那份温馨、纯真、和谐与快乐,看来这些美好的场景温馨的故事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罢了……
清明节扫墓随笔 篇6
今天是清明节,上午我和哥哥、妈妈、爸爸、姥姥一起回老家扫墓。
在路上,我发现路的两旁有许多又高又粗的柏树,大约有六层楼那么高,大约有碗口那么粗。抬头一看,我惊讶地跳了起来,原来是像龙卷风样的鸟巢,大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远处就有一个,甚至一棵树上还有两个鸟巢,一边走一边数,一共有三十多个。我多想让车停下来,在有鸟巢的树上做个记号,等我放了暑假来看看鸟蛋和小鸟。
我又发现柳树不但发芽了,还长出了嫩绿的小叶子,多像妈妈辫的长辫子,十分好看。正在我欣赏风景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哥哥想哕:“停车,我想哕。”可我爸爸却说:“忍者。”不过,我和妈妈还是把方便袋准备好了。过了一会儿,我看我哥哥有点不对劲儿,就说:“不如快拿方便袋。”我们把方便袋撑住之后,我哥哥就哗哗地吐了,可能是我没撑好,流到了我、我妈、我爸的裤子上,我爸真是倒霉透了,因为袋子漏了,他的裤子都湿了,于是我们急忙开开车门让他站在外边吐,他吐完之后我们又上路了。
不知不觉到麦地,绿油油的麦子,微风一吹像绿色的波浪。再往前走,看见了三个用土围起来的土堆,原来那就是坟地。妈妈说:“这个就是你老爷的坟,前面的是你太老的,再前面的是你太太老的。妈妈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都是你老爷省吃俭用供妈妈上学,才有今天,为了纪念他,每到清明节都来上坟。”妈妈嘴里一边说保佑全家平安,一边从篮子里拿出了纸钱,点燃后冒出了一股烟,好像那边已经收到了,还有供品烧鸡、香蕉、白酒等。我作了个揖,磕了四个头。
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又玩了一会儿,就走了,在路上我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老爷让我吃香蕉,这一觉真长。等我醒来后问妈妈:“到濮阳了吗?”妈妈说:“正好到了。”
尽管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